網頁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生活感言

從小就喜歡歷史的我是為了家人認為"自然組"將來比較好找工作,糊裡糊塗的唸了化學系與化研所。不過一路走來覺得化學也不錯,果然工作也算順利。但數十年來只有空閒的時分,我還是間歇地沉浸在歷史方面的閱讀中。

隨著子女的成長與獨立,日漸年邁的我想要有一些自已的時間做自已喜歡的事。於是,七年前我收掉了家教班,又過兩年也推掉中南部的行程,只保留台北儒林每週二十節右左的課。從此我有相當多的時可以投注在自已喜歡的閱讀裡。我不斷沉醉於西洋藝術史、基督教歷史、戰爭史的天地裡,現實的生活變的充實又快樂。兩年前的暑假我去紐約中央公園旁租屋住了兩個月,多次造訪大都會、古根漢、MOMA、華盛頓等各博物館。再綜合我去過的羅馬的梵蒂岡博物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聖彼得堡的冬宮(隱士盧)博物館及各地古建築等,更讓我深深體會到「行萬路讀萬卷書的相輔相成」與「上友古人」的生活樂趣與悸動。


丹布朗的小說"達文西密碼"與"天使與魔鬼"正好同時涉及了藝術史、基督教史及自然科學三方面。因此我對他的小說與改編而成的電影都會興趣盎然的欣賞。在天使與魔鬼中他引入了許多義大利著名的巴洛克時期作品,其中貝尼尼的"聖女大德蘭的狂喜及納佛納廣場的四河噴泉"更是探討巴洛克作品必被提起的指標性代表物-----充滿動感,且同時融合了建築、彫塑與繪晝在一件作品中-----。其次他將歐洲核子物理中心研究合成反物質的實驗,導入了聖經創世紀中"先有光,再有萬物" 的說法-----CERN 確實在研究合成反物質,但其目的是想探究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也因此造成教皇身邊大司庫的不滿,他認為教會怎麼能同意科學家去做造物主所做的工作,因而殺了教皇。不過以懸疑小說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他最終並未清楚點出"如何能將反物質由CERN偷出送到芃蒂岡,以及如何能在眾目睽睽下將四名大主教劫走並分送各案發現場"這兩件事,就此而言這本小說我覺得比達文西密碼差多了。


當有一天你能不求學位,沒有考試,只看你喜愛的部份,這種讀書真的是一種享受。今後我將欣然接受這種生活模式,不斷看書、旅行、喝酒聊天---直到----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八隅體學說與BF3之鍵結討論

題目:八隅體學說與BF3之鍵結討論

摘要

民國94年大學指定考科化學第21題,全文為『下列化合物中的鍵結,哪些不符合八隅體規則? (A)CO2 (B)NO (C)NF3 (D)SO2 (E)BF3』
大考中心所公布之標準答案為(B)、(E)。其中(A)、(B)、(C)、(D)皆無疑義,但(E)項之BF3便有極大之爭議性。若依P-Pπ鍵之生成、鍵能、鍵長之大小,formal charge,或路易士酸性強弱等資料,在參考多本無機化學原文書後,一再顯示BF3應可視為經由P-Pπ鍵共振後,符合八隅體之化合物。
八隅體學說與VSEPR理論,為高中化學探討共價鍵結與混成軌域之基礎。本人將從高中化學常見之共價分子中討論八隅體之存在與適用範圍。並藉引用多種不同來源之資料為佐證,說明上題選用(E)為答案確有其可議之處。

正文
引言:
當原子與原子相結合,以化學鍵形成物質時,八隅體可以下列方式完成。
(一) 非金屬與非金屬之原子可利用電子共用完成八隅體,並以共價鍵結合形成安定分子,如N2、O2、NH3、H2O。
(二) 非金屬與金屬之原子可利用得失電子完成八隅體,並以離子鍵形成安定之離子對與離子晶體,如NaCl(s)(Na+與Cl-)、Al2O3(s)(Al3+與O2-)。
(三) 金屬與金屬原子可利用陽離子與電子海完成八隅體,並以金屬鍵結合形成安定之金屬晶體,如Na(s)(Na+.e-)、Mg(s)(Mg2+.2e-)。
但本文主要探討BF3之鍵結,故全文僅就共價鍵結部分著墨。

壹、高中階段所涉及之價鍵學說(Valance Bond Theory)
一、 不涉及π鍵之混成與形狀
(一) 依價殼層互斥理論(VSEPR Modle),中心原子具有2、3、4、5、6對價電子之分子,其混成軌域與形狀如表一。
表一
中心對 混成 形狀 實例
2 sp 直線 BeF2(g)
3 sp2 平面三角形 AlCl3(g)
4 sp3 正四面體 CF4
5 sp3d 雙三角錐 PF5
6 sp3d2 正八面體 SF6

(二) 中心為2對、3對之BeF2、AlCl3在常態下係固態之離子晶體,不談混成。但在極高溫、氣相時,可視為單獨分子,故上表係指高溫氣態下討論(註1)。

(三) 中心原子之價電子4對以上涉及d軌域,故不考慮第二週期之化合物。此外,第五、六週期如SbCl5、BiCl5,固相時因離子性太強,亦不適用於共價鍵討論。


二、 不符合八隅體之情況
(一) 價電子總數為奇數之化合物,如NO、NO2、ClO2。此等分子之鍵結可用Linnett double quartet theory(註2)說明其電子排列,此項內容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毫無疑問此等分子不符合八隅體規則。

(二) 中心原子之價電子為5、6、7對如PF5、SF6、IF7...。因其鍵結涉及d軌域,故不符合八隅體規則亦無疑義。

(三) 中心為2對如BeF2、MgCl2此等化合物,常態下均為固相之離子晶體,其個別離子仍符合八隅體,但在高溫氣相時,其單一分子將不符合八隅體規則。

(四) 金屬元素在常態下之固相如Na(S)、Mg(S)等,藉陽離子與電子海形成金屬晶體,當然Na+、Mg2+可視為符合八隅體規則。但在高溫氣相之Na2(g)、Mg2(g),則為不符合八隅體之物質。

(五) 綜合說來,是否符合八隅體規則之物質,除中心原子為3對價電子之化合物外,幾乎均可用高中之價鍵學說向高中學習化學的學生充分說明,並無其他爭議性。


貳、中心三對電子(IIIA族)化合物之探討
一、不涉及共振之IIIA族化合物
(一) 除B外,Al、Ga、In、Tl本身金屬性較強,其化合物之離子性亦較強(註3)。以共價性化合物言,主要探討B與Al之化合物,Ga、In、Tl之三價化合物暫略。

(二) AlCl3(g)在固相為離子晶體,熔點為190℃,但在178℃時即昇華成Al2Cl6(g)、AlBr3(s)亦相同,其熔點為97.5℃,氣態以Al2Br6(g)存在。Al2Cl6(g)與Al2Br6(g)兩者均含配位鍵,形狀如圖一,當然可視為符合八隅體(註4)。
圖一

(三) 硼氫化合物,由於BH3本身不符合八隅體,亦無法經由配位鍵或P-Pπ鍵(共振)完成八隅體,故BH3不安定,而係以多中心之B2H6或其他硼氫化合物存在,如圖二(註5)。此等結構亦可視為符合八隅體。
圖二


二、BX3鍵結討論
(一) 依鍵長資料說明BX3之double-bond character(註6):BX3之鍵結有下列方式

1. 相關之鍵長與double-bond character如表二
表二 Interatomic Distances for Boron Halogenides
Bond Distance calculated for single bond Amount of double-bond character Distance calculated with double-bond character Observed in BX3 Observed in BX
B-F 1.37 Å 63
(33) 1.24 Å (1.29) Å
1.295 Å 1.262 Å
B-Cl 1.77 Å 22 1.71 Å 1.73±0.02 1.716 Å
B-Br 1.94 Å 15 1.89 Å 1.87±0.02 1.887 Å
B-I 2.13 Å 6 2.11 Å
2. 由上述資料顯見BF3應可經由P-Pπ鍵完成八隅體。

(二) 依Formal charge與共振說明BF3之鍵結(註7):
1. 若能產生formal positive charge,其結構將更為安定,如圖三
圖三
2. 欲形成P-Pπ鍵,隨著原子半徑變大(P軌域不易重疊)而益發困難,故BF3之π鍵性質遠大於BCl3或BBr3等分子。由此亦可顯見BF3可經由P-Pπ鍵完成八隅體。

(三) 由Lewis酸性強弱說明BF3之鍵結(註8)
1. BX3化合物之酸性順序為BF32. 由於BF3中F最易填滿中心B之軌域,亦可說明BF3應符合八隅體之鍵結。

(四) 以π鍵形成難易討論BF3之鍵結(註9)
1. 以P-Pπ鍵之形成與電子雲密度有關,第二週期元素其2P軌域電子雲密度大,可用π鍵完成鍵結,故有N2、O2、CO2、HNO3。此等分子中皆含π鍵。但第三週期對應之分子卻為P4、S8、H3PO4,而SiO2成網狀。此等結構皆因3P電子雲密度變小,不易形成安定之P-Pπ鍵,而以σ鍵完成鍵結。
2. BX3之分子中亦相同,因F為第二週期,其2P電子雲密度大,當然有利於BF3分子之π鍵生成,故BF3分子應符合八隅體。


參、結論
一、討論範圍
(一) 由於本文針對指考命題以及高中教材來討論,故無論深度與廣度均略嫌不足。但筆者只盼高中化學教師及對高中化學想深入了解的學生,能透過本文對94年指考題進行溝通與對話。

(二) 由於P-Pπ鍵或double-bond character之存在與否,並非零與壹的問題,而是程度上或百分比的問題。故就指考之選擇題而言,實不宜出現“BF3是否符合八隅體”之問題。

(三) 歷年大學入學考試曾數度考到混成軌域,如81年考題『依混成軌域的觀念,下列化合物的碳原子或中心原子,何者以sp軌域鍵結? (A)乙炔 (B)苯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E)氯化鈹』
其(E)項是BeCl2並未註明氣相。常態下BeCl2(s)為離子晶體,並非sp混成,但解答中確有(E)。藉此亦希望下次再見到中心2對之化合物時應註明討論其氣相分子,如此考題才能減少爭議。
(四) 去年筆者曾去函大考中心詢問第21題之BF3,但遺憾的命題組之回函(註10),卻以龍騰版教科書說BF3不符合八隅體而不願意再討論。本文亦希望能藉由 貴刊能討論這些具有爭議性問題。

肆、資料來源
一、附註出處
(一) 註1: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F.A. Cotton and G. Wilkinson, 3rrd ed,(1972), P.264
(二) 註2:
1. Inorganic Chemistry. J.E. Huheey, (1974), P.144
2. Concepts and Models of Inorganic Chemistry, Bodie E, Douglas and Darl H. McDaniel,(1972) P.67
(三) 註3: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F.A. Cotton and G. Wilkinson, 3rrd ed,(1972), P.260
(四) 註4:同註1
(五) 註5:The Chemistry of the Non-Metals, P. Powell and P.L.Timms (1979) P.219
(六) 註6: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Linus Pauling, 3rrd ed. (1966), P.317
(七) 註7:
1. Concepts and Models of Inorganic Chemistry, Bodie E, Douglas and Darl H. McDaniel,(1972) P.50
2.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F.A. Cotton and G. Wilkinson, 3rrd ed,(1972), P.118
3. Inorganic Chemistry, K.F.Purcell and J.C.Kotz, (1976), P.73
(八) 註8:The Chemistry of the Non-Metals, P. Powell and P.L.Timms (1979) P.35
(九) 註9:Inorganic Chemistry. J.E. Huheey, (1974), P.617


二、圖片來源
(一) 圖一http://membres.lycos.fr/jjww/A.htm
(二) 圖二
1. http://cwx.prenhall.com/bookbind/pubbooks/hillchem3/medialib/media_portfolio/21.html
2. http://www.hull.ac.uk/php/chsajb/symmetry/ho_5/images/Image108.gif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若非全能、必非全善」---一神教與科學

「若非全能、必非全善」---一神教與科學
作者:楊慕文
一. 一神教:
1. 阿吞神(Aton): 已被確認的一神論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古埃及。它是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埃赫納吞(Akhenaton)所提出。在此之前古埃及是多神論的,原先最重要的是阿蒙神(Amun),到新王國時更進而與太陽神”雷”結合成為阿蒙-雷(Amun-Ra)神。當時阿蒙神殿的大祭師掌握了極大的影響力。
新王國第四位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emhat Ⅳ) 關閉了所有阿蒙神殿,改為崇拜唯一的神---以日輪為代表的阿吞神。他將自已改名為埃赫納吞,並將首都由當時的底比斯(Thebes){亦即今日的路克索(Luxor)}遷往阿瑪納(Amamian)。他與妻子娜芙蒂蒂(Nefertiti)都是狂熱的宗教信徒,他們強迫埃及全國只能拜阿吞神。推崇猶太教和基督教義的學者迄今仍極為讚揚這位堅持一神論的法老。
埃赫納吞死後接位的法老原名叫圖坦哈吞,這位新法老很快的將自已改名為圖坦卡蒙(Toutankhamom)---他就是那位帝王谷中陵寢唯一未被入侵過的法老,以圖坦卡蒙黃金面具聞名於世。他將首都遷回底比斯,並回復阿蒙神的信仰。人類首次的一神教至此告終。由於此一宗教出現時間既短,且傳播範圍僅限於埃及,因此之後的阿吞神只有在博物館中或紙莎草的畫中出現,而崇拜衪的一神教則已經完全走入歷史。
2. 耶和華(Jehovah): 猶太教中唯一的上帝。在舊約的十誡裡有一條是「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為此猶太人嚴格規定絕不可唸出耶和華。因此在進行禮拜時或朗讀聖經時都用”主”(Lord 或the Lord of Hosts)來代替耶和華。基督教也傳承了這種敬神的習慣。在進行聖經翻譯時(原始的舊約聖經是希伯來文,它先轉為希臘文,再轉為拉丁文,最後才是英文與今日世界各國的語言。)也都用主(Lord)代替耶和華。
猶太教指出猶太民族是上帝唯一的選民。聖經學所謂的舊約指的是上帝在西乃山上透過摩西和以色列人所訂的約。上帝授與摩西律法,摩西則獻上公牛的血,彼此立此誓約。在舊約的歷史書中即不斷地描述著,當猶太民族不遵守上帝的律法時,上帝即會降災難在他們身上。當猶太人懺悔著向上帝乞求救贖後,上帝會差遣士師前來拯救猶太人。
由於自古以來猶太人堅持這種一神教的信仰,他們不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格與基督教的價值觀。因此當基督教的信仰橫掃歐洲大陸後,猶太人在歐洲便成了”非我族類”的被排斥對象。猶太人在歐洲各地皆不受歡迎,最極端的例子則是德國的希特勒,二次大戰期間他僅以種族這唯一的理由就屠殺了六百萬的猶太人。
一般而言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至今大都仍不喜歡猶太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對上帝認定的不同。此種認定耶和華的一神論至今仍在全世界大部份的猶太人世界中流傳,當然它也一直是引發種族衝突的一株火苗。
3. 耶穌基督(Jesus Christ): 依舊約聖經記載,預言家耶利米(Jeremiah)曾指出,在猶太人亡國的苦難中神會放棄原來的約,而和以色列人簽新的約。新約聖經則指出耶穌進行最後晚餐時曾提到「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基督教的解釋是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就是以自已的犧牲來與上帝立了新約。
猶太人不承認基督教的事項除了立新約的認定外,另有舊約聖經中對彌賽亞(Messiah)的期待。以色列人認為大衛王的後代將出現救世主。基督教說耶穌基督來自於大衛王的故鄉伯利恆,祂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透過「三位一體---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的」的觀點,基督教相信耶和華與耶穌是同一人,因此基督教自然也成了不同於猶太教的一神教。
基督教在西元1054年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與東正教。而羅馬天主教又在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後分裂出一系列不同的新教。如今在台灣所稱的「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三者皆崇拜唯一的神---三位一體的耶穌基督。
此種崇信耶穌基督的一神教在今日全世界所佔人口比例最高。但他們所分立的不同派系也最多,而彼此間相互攻訐的程度甚至於不下他們於對異教徒的排斥。
4. 真主阿拉(Allah): 回教(伊士蘭教)是穆罕默德在西元620年左右自稱受真主阿拉啟示而創立。回教徒習慣上不稱”神或上帝”,而稱「真主阿拉」。祂是沒有男性與女性的區分,也不能做複數。
回教徒對於摩西,耶穌等皆只視他們為”先知或使徒”的一員。真主阿拉才是唯一的神。回教徒每天要進行五次的”呼、拜”。他們呼的內容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而他們拜的則是朝向麥加的方向向真主阿拉敬拜。
此種一神論的信仰在穆罕默德死後不久就分裂為極端對立的兩派---什葉派與遜尼派。今日西亞的阿拉伯世界、東南亞的印尼、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世界其他地方都擁有眾多的回教信徒。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西班牙的復土運動、多次的以阿戰爭等,皆與基督教與回教的信仰衝突有關。

二. 科學、非科學、反科學:
1. 科學: 數年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了一篇文章。它報導了中央研究院在一次座談會中曾為「科學」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所謂”科學的敘述或事物”必須符合以下的三個要件:第一是具有「普遍性」。亦就是說一個科學的事件,只要在相同條件下,張三、李四來做應得到相同的結果;第二是「再現性」。亦就是在相同條件下在台北、在紐約、在昨天、在明天會得相同結果,無論何時何地均可重複地做; 第三是「可量化」。亦就是可用具體數據來表達它。
例如現代參加奧運的運動員都接受所謂”科學的訓練法”。也就是說這種訓練的方式對每一位角逐相同項目的運動員都是成立的(普遍性); 在世界各國,或各屆奧運都可用相同方式訓練(再現性); 而其訓練的過程與結果是可用數字來記錄的(可量化)。
又如我們常說”吸煙對人體健康有害是有科學根據的”。那是因為吸煙之害目前已知對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均已呈現同樣的害處(普遍性); 對過去的,現在的以及未來的吸煙者都已確定有害其健康(再現性); 而吸煙者所受之害在世界各地已有斑斑可考的數據記載它(可量化)。
2. 非科學: 許多現象或事物並不符合科學所需的三個要件,但任何人均不會否認它們的存在。例如愛、恨、渴望、傷心等屬於人類心靈或感情的部份。此外宗教信仰與政治理念當然也是典型的非科學事項。當這類事件發生時,它們呈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的反應是不同的(沒有普遍性); 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他不同年齡時對相同事件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沒有再現性); 當然它們更不可能被量化。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事物的存在與否與它是否科學毫無關係。此外從哲學上的角度來看,「科學」應屬於形而下的範疇,而「非科學」當然是被視為形而上的東西了。二者可以並存不悖,甚至於可以相輔相成的。
3. 反科學: 有些事物是完全與科學理論悖離且無法並存的。當我們看見這些反科學的現象時,一個正直的表演者會告訴你說它是一種”魔術”---雖然是你親眼所看的真實場景,但它卻並不是真實存在的現象。而心存不良的展現者,卻往往聲稱這種反科學景象是他的”特異功能”或是一種”神蹟”。
例如許多人看過大衛魔術的表演,他可在眾人面前讓一架波音747飛機消失。就科學的角度來看,一架飛機的消失是反科學的現象,我們雖不知道大衛先生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但我們確定這種反科學的事物絕非事實。而大衛也告訴我們說它只是一種魔術。反觀類似的場景,多年前一位大陸籍的女士來台灣聲稱她具有特異功能,可替病人”隔空抓藥”治療疾病。但這種反科學的作為很快就被一位魔術師識破,指出它只是一種詐騙的魔術手法而非真的能隔空抓藥。
根據Discovery Channel的報導,絕大部份的魔術(或特異功能),其主要原理都是利用下列三者之一來進行矇混:①是利用物理上的虛像原理(你所看到的東西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②是利用心理學上自然的反射產生誤判(當站在你左邊的人由背後拍你右肩時,你會直覺地認為是站在你右邊的人所拍); ③是利用魔術師的快速手法(東西已被快速掉包,但你卻未發覺)。
歷年來諾貝爾獎已多次頒給發現基本粒子的科學家們。他們共通之處就是嚴格遵行「質能總和不滅」的科學原理去分析研究,這塊基石至今從來不曾出現一次例外。因此我們可確定地說像”隔空抓藥”這種違背質能總和不滅的反科學事物,即便你親眼看到,當場也找不到它的破綻,但一定不是真實存在的。
4. 科學事項是有實驗數據的,是可以理性辯論的,是可以談對錯的,更是能取得眾人一致結論的。例如在古典物理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牛頓,他的理論中有一部份在二十世紀研究基本粒子時經發現與實驗數據不合。再經反復多次實驗後証實牛頓力學的確不適用於微視世界的現象。於是新的量子力學應運而生。在此過程中是大家利用真正的實驗數據來斷是非,不必激情,亦不是訴諸表決,而且是全球科學家一致認定的。其結論的出現也完全無損於牛頓的偉大。科學的研究本來就像在運動會中跑接力賽,榮譽一定是屬於每一個參與的成員,每一棒均有其貢獻。後人能在科學上看得更遠,更有成就,那是肇因於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就是典型的科學現象,因此科學可說是「真理愈辯愈明」的典型。
非科學是感性的內容,它是「盍各言爾志」,而絕不是「真理愈辯愈明」的項目。一個非科學的想法,只要沒有人將他個人理念化為行動去強迫別人必須接受或奉行,基本上它是沒有所謂對錯或好壞的。也就是說在非科學的領域裡只有”行為上的對錯”而無”思想上的對錯”。人類文明進程的指標之一就是這個社會對非科學命題內容的包容度。在一個愈文明的社會裡愈能包容不同的信仰與想法。
面對科學事物我們應該選擇相信。面對非科學事物我們應該選擇包容。而面對反科學的事件就應該將其視為並非真實存在的魔術。別去迷信它。但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最大的因難是在於如何判斷何者是科學?何者是非科學?何者是反科學?多受教育,增廣知識,與個人養成理性分析事物的習慣,當然會有助於分辨三者的不同,但實際上仍不免常對三者的區別作出了誤判,你我皆然。

三. 若非全能,必非全善:
1. 千百年來不斷有人以科學或邏輯的角度來看一神教的上帝。他們認為「若上帝真是全能,祂應有能力阻止因宗教而起的戰爭與無數人類的被迫害及死亡。」但西元後至今的二千年裡,先後有基督教與羅馬皇帝之爭; 西元620年後開始有基督教與回教之爭; 1054年後有東西方教會之爭; 1517年後又出現新舊教之爭(英國都鐸王朝的宗教信仰衝突,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出現,都是典型的新舊教之爭。) 乃至於今日的以阿衝突等,在在顯示上帝(無論是耶和華,耶穌基督或是真主阿拉)並無能力一統天下。
2. 舊約聖經裡一再指出,當人類在沒有災難出現時,他們很快地就會將上帝的存在與教誨忘記。反之,當人類落入愈深沉,愈無法掌控的災難裡,就會愈需要,愈服膺於上帝。因此上帝必須讓人們有許多重大的災難存在,如此才能凸顯上帝存在的必要性。這樣看來若是祂能一統天下信仰,消弭人類的衝突,但只為了有災難讓上帝得以存在而不去阻止災難發生,則上帝顯然是並非全善。類似的另一說法指稱:「人間事實上存在許多的惡人、惡事。上帝若非不能阻止,就是不願阻止。」如此也得到「若非全能,必非全善」的結論。
3. 以上討論看似有理,其實根本上是錯的。因為它已將屬於非科學的宗教信仰當做科學的命題來討論---亦即將”信不信”當做”對不對”來討論。例如佛學與佛教的對照:佛學本質上是非科學的理念,根本沒有所謂的好壞與對錯,只有喜歡不喜歡或信與不信的問題。當你討論它的好壞與對錯時就已犯了命題上的謬誤(就如同我們來討論西方藝術史上巴洛克作品與印象派作品何者較美一樣,在命題上就它已經是不成立了,因此它的結論就必然無法取得共識。)。但佛教(亦包括任何宗教)則不同,宗教要想更快更有效的吸引大量信徒,過程中必然包含了部份反科學的說法與做法,以及某些非理性的行為。佛學沒有好壞與對錯,但佛教(亦包括任何宗教)的某些行為就有針砭的空間。
因此任何的一神教在人為的傳播行為上容或有可議之處,但當我們回過頭來談的是上帝的能力與善惡時,根本上此命題就不成立了。簡單來說,面對任何宗教的上帝,我們只有信或不信的問題。這是非科學的項目。也許上帝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大帝一樣,祂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在人間展現全能或全善的問題。換句話說,在整個宇宙近乎無限長的時間與無限大的空間裡,人類存在所佔的時空比例就像海邊沙灘上的一粒沙子一樣。若真有超乎宇宙萬物的上帝,祂如何可能在億萬萬的沙粒中獨鍾於地球上的人類這一粒沙子。當然我們也就不該用人類科學或邏輯的角度來討論這些事項。我想這也正是孔老夫子被稱道的美德之一---「子不語怪、力、亂、神。」

四. 走過歷史的足跡:
1. 任何的宗教均有其非科學的部份與反科學的部份,而一神教的信仰會更加將此種效應放大。其非科學部份對人類精神文明上有著極大的貢獻。例如當一個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信奉同一上帝時,它便會形成一個共同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幾乎都是引導人們在自身的修為上應該趨善避惡,在群體的關係上要相互照顧。相對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只知生存競爭,彼此掠奪,宗教的出現本質上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具體說來在基督教發展前,羅馬人所涉及的重大戰爭像羅馬與迦太基的布匿戰爭,或羅馬對各地的征服之戰,勝利的一方似乎只知將對方毀滅、奴役、掠奪; 但當基督教興起於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統治下的歐洲教會就開始發揮了它的力量:一方面教會努力保留希臘與羅馬時期的文明; 一方面它全力教化蠻族的領導人使他們皈依耶穌基督。當人們能在相同的教會理念下生活,如此就可大大地降低了勝利者對戰敗者的毀滅與奴役。
此外對於愈偉大的上帝,人們就不禁的會想到如何才能提供更美更好的東西奉獻給祂。因此在中世紀以來如何興建更好的教堂就不斷激發人們的創作力與凝聚力。從初期莊嚴神聖的羅馬式教堂,逐漸演變成能更接近上帝,美麗高聳的哥德式教堂。在新教出現後,羅馬天主教會為了爭取信眾,因而推出了極為華麗,巴洛克風格的聖彼得大教堂廣場以及其他的巴洛克式教堂。這些建築就可吸引信徒們前來教會想像天國之美。隨伴教堂建築而來的也帶動了彫刻與繪畫的飛躍進展。這些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的藝術瑰寶都是拜宗教所賜。(回教文明在科學、醫學與眾多偉大的清真寺建築上也貢獻良多。)
2. 在一神教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執事者為求擴張教會的影響力及個人的私利,常導入了過多反科學的元素。中世紀更藉由當時的宗教法庭限制人們的思想與言論,因而造成與科學界的對立以及理性思考者的反撲。
例如哥白尼與伽俐略皆已從科學角度上確定地球並非宇宙中心,而是繞著太陽在運轉。但哥白尼只敢死後才發表這篇指正教會反科學的文章,以免生前被定罪。而伽俐略因生前就証實此一想法,最後被迫得向教會公開認錯。事實上許多科學家是極為虔誠的教徒,他們只是反對教會中的反科學部份而不是否定上帝。又如當時教會藉著恐嚇人們將會面臨「末日審判」,從而大賣”赦罪券”,最終引起了馬丁路德先生發起了宗教革命。無可否認一神教在人為的錯誤下也曾數度讓人類的精神文明蒙塵。
3. 時至今日文明發展的進程雖然距離理想尚遠,但人類已能逐漸建立起更多的共識。那就是科學界對於一神教非科學部份應予尊重,宗教界也不該再強求各界必須接受相同的一神教理念。二十世紀的60年代起,就連最極端保守的羅馬天主教會,也在開明的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三世支持下公開主張信仰自由。不同的宗教間也產生了愈來愈多的彼此對話而非否定。當一個社會能容納更多不同的信仰與想法時,那將是一個多麼繽紛與和諧的理想國。同時宗教與科學也該是彼此相輔相成的,事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重要是無分軒輊的。我想下次我們向上帝禱告時是否可改為:「請賜我智慧以清楚分辨在生活的周遭裡:何者是科學的---我可以完全相信它; 何者是非科學的---我該充份尊重這些岐異; 何者是反科學的---我只想把它當作是一種魔術的手法。」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電影達文西密碼裡表達了些什麼概念?

電影達文西密碼裡表達了些什麼概念?
作者:楊慕文
ー. 三位一體的由來:
在長達二千年的基督教歷史中可分為許多不同的階段。每一時期均有些特定的事件發生,當然也會隨伴產生相關的後續影響。本小段只就西元325年尼西亞會議結束之前教會事件的點滴做一簡單補充說明。
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到一世紀結束前,教會是由使徒們(即耶穌所收的十二門徒與使徒保羅)直接領導。而初期佈道的對象也多為較下階層的群眾,因此教會內部對何謂”純正信仰”雖有不同意見(如保羅對外邦人的皈依並不堅持奉行猶太律法等),但當時可透過個人的協調來解決,故衝突矛盾尚不嚴重。
但一世紀後進入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此時教會組織漸趨龐大,信徒也開始向上階層的人們擴散。伴隨而來的問題是外在方面有異教徒的問難與挑戰,而內部方面也出現不同信仰表達的異端。
到了西元313年六月,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發佈了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為合法宗教。隨後基督教的理念更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意識形態。然而各地教會對如何詮釋馬太福音中的”三位一體說”---包括聖父與聖子的關係;耶穌基督的人性與神性的界定---就成了嚴重爭論的神學命題,此爭議甚至危及了羅馬帝國內部的安定。
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距離君士坦丁堡50英哩的尼西亞城召開了當時的全國宗教會議。會中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是由當時利比亞主教Arius所提出,他認為「基督既是上帝的兒子,不能說衪既是受造物又是造物主。因此聖子不能與聖父同體,上帝是獨一的神,基督只是”受造者”。」衪雖是完美的,也有人、神二元性,但仍強調衪的人性面; 另一派則是西班牙主教Hosius所提出,而他也代表君士坦丁大帝的意見。他們則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在會議討論中Arius一派雖佔上風,但最後君士坦大帝卻下令各方均必須接受主張三位一體的信經。(註:時至今日,對於均為崇拜耶穌基督的天主教、新教與東正教的教會,他們雖有各自的信經,但尼西亞信經卻是三教共同接受且奉行的信經。)並通過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主日為復活節。這些結論就是本片中李伊提賓所說「今日的聖經並非天上所傳下來的,而是君士坦丁這位異教徒他所決定的」。
由以上過程可知,對耶穌基督的人性面與神性面在基督教的歷史中自始就是一個爭議的問題。當然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先生顯然是一位Arius派的信徒,他利用書中李伊提賓之口根本否定了三位一體的正當性與正確性。他更藉著故事的結局表明羅柏蘭登已發現了耶穌基督的人性面,甚至聖杯及衪的後代均已出現。此種論點與今日崇拜基督的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所堅持的”三位一體說”明顯衝突,這也就是達文西密碼這本書與影片會遭各地教會排斥的由來。

二. 關鍵角色的說明:
(1) 李伊提賓:一位終身致力於基督教”聖杯”---懷著基督血脈的子宮---的研究者與個人理念的實踐者。
片中指出李伊提賓認為過去教會利用耶穌基督的神性面做了許多不合宜的事,他尤其無法忍受教會在人文思想自由方面的箝制。因此當他發現鍚安會正在保護耶穌後代及聖杯(亦即抹大拉瑪麗亞的骨骸)時,他想到若能找到此二者,則可藉著DNA的檢驗說明耶穌基督是有結婚生子的”人”。由此進而能破除耶穌基督的神性。他認為如此一來他將可解救人們(特別是基督教徒)的思想自由。
於是他假冒”老師”的身份去找西班牙的主業會---一個天主教的苦修主義與基本教義派。他向艾林葛若薩大主教說他已發現聖杯與耶穌的後代,並指出二者若出現,必將重創強調三位一體的教會形象。假如大主教能依他指示派人找出聖杯與耶穌後代,並將之除去。大主教不但可挽救教會,也可提高他在梵蒂岡教庭中的地位。
羅柏蘭登的出現原本不在他的計晝中,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讓他體認到主業會的行動並未能得到”拱心石”---內有記載聖杯存放位置的地圖。反而是天外飛來的訪客羅柏蘭登與蘇菲納佛才是他取得拱心石的關鍵。因此他改變了計晝讓自已親身以行動參與,甚至片中他還興致勃勃地說出「一個研究歷史的人居然能活在歷史中,這真是我最美好的一晚。」
片中因他直接或間接而死的有鍚安會四名長老、白子西拉與僕人黑密等六人。但他最後被捕時由於知道羅柏蘭登已發現聖杯,因此他還是很高興的交待蘭登該如何去做。我想他認為只要能解救人類的心靈---包括他自已---死再多的人也都值得。因此片中最後他被捕由警察帶走時,觀眾可感覺到他很欣慰已達成他的畢生目標。對李伊提賓而言縱使為此被判死刑也算得上是”含笑而終”。
(2)艾林葛若薩大主教與白子西拉:西班牙的主業會是天主教奉行苦修主義的一個教派,亦是天主教的一個基本教義派。西拉是一位患有白化症的孤兒,曾犯罪被監禁,在一次地震中逃出並被大主教收留。
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三世(John XXIII)於1962~1965年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其目的是因應二十世紀在全球快速變化中如何使教會適應時代(Aggiornamento)。他希望能與基督教各宗派對話,承認與天主教無關的教會也是基督的教會,同時宣佈個人與團體享有宗教自由。
主業會等的天主教基本教義派一向反對教會向世俗靠攏。他們指出「每當教會向世俗靠近一步,伴隨而來就是週日去教堂的人數大減,教會的收入也銳減。」而當然他們在教會中的地位也就更岌岌可危。因此當大主教一聽到神袐的”老師”告訴他聖杯與耶穌的後代即將出現,如此一來將更重創保守的教會。他當然毫不猶豫地派出親信白子西拉去充當殺手。如果能拿到拱心石,摧毀聖杯,並除去耶穌後代。一則可解教會之危,再則也能提高主業會在梵蒂岡教會中的地位。
可憐的大主教與西拉在片中自以為是全力在救天主教,其實是李伊提賓正利用他們想毀掉基督教的基石---三位一體論。最後狠心的”老師”更指示西拉去主業會會館交昜,然後通知警方捉人。在一陣警匪槍戰中西拉當場身亡,而艾林葛若薩大主教也在身心重創下被抬離現場。
(3)羅柏蘭登: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教授。因與被殺的羅浮宮館長有相約要交談,且受館長索尼耶赫”托孤”之累,無意間捲入李伊提賓的全盤計晝中。片中顯示他是憑著學問、機智、騎士精神、以及已被捲入謀殺案中的無奈心情下參與了整個過程。
但最重要是當他”發現”---這當然是本書作者個人的假設---耶穌基督真的有娶妻、生子且有後代存在時,羅柏蘭登立刻想到耶穌神性面對人類精神上的貢獻。他不斷地回憶起自已幼年曾掉到黑暗井裡的往事,他想到當人們在最無助的情況下,別人不可能及時來救你時,只要你不停地禱告,上帝必定會來救你。當時就是靠著這種信念他不停打水,終於度過危難在隔天獲救。(二次大戰期間有些人是被關在納粹集中營裡許多年,但卻仍能熬過苦難而存活。戰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便道出,當時並非相信盟軍會來救他們,而是在相信上帝必會來救他們。這種只有神才能提供的”未來希望”,對身處苦難中的人們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羅柏蘭登想到若將耶穌基督的神性面戳破,人們所能得到的可能遠大於他們所失去的。這也就是片尾當他發現一切”真相”後,卻寧願再度將其塵封的原因。
(4)蘇菲納佛:索尼耶赫的孫女,法國政府的密碼員,耶穌基督與抹大拉瑪麗亞的後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人克洛維在西元487年建立了法蘭克帝國的墨絡溫王朝(註:後來被小丕平篡位則變成了加洛琳王朝)。傳說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其家人逃到了法國,且墨絡溫王朝的王室具有耶穌基督的血統(可能經由通婚)。因此身為耶穌後代亦是王室的後代,蘇菲納佛自然從小就被稱為”蘇菲公主”。片中她祖父留給她保險箱鑰匙上的「P.S.」即兼具有(Princess Sophie)與(Priory of Sion 鍚安會)的含意。此外故事裡指出她們家族歷年來都受到鍚安會成員的保護,但同時也不斷受到教會的追殺。
時空來到了本片,此時鍚安會的領袖是羅浮宮的館長索尼耶赫。他化身為蘇菲的祖父。多年前她的父、母、哥哥在一場莫名意外的車禍中喪生。而她祖父利用假冒她也死亡的消息來保護她,因此索尼耶赫嚴禁她提起(或知道)車禍的始末。
片尾當一切都明朗化後,羅柏蘭登直接問蘇菲她對於耶穌基督人性面與神性面的想法。她俏皮的用腳在旁邊的水塘試著水上行走,(依聖經記載耶穌能在水面上行走,亦能瞬間將水變成酒。)然後笑笑地表示不行。亦就是說她承認她身為一個完美聖人的後代,實在沒什麼神性可言。
(5)伯居法舍:法國刑警偵查局長,亦是主業會的成員。
最初在片中一再表現他強悍、堅定、盡忠職守的偵辨羅浮宮館長的謀殺命案,但直到最後才呈現原來他也是主業會的成員。艾林葛若薩大主教假冒有信徒在告解時指出羅柏蘭登是會連續殺人的惡徒,因此大主教要求伯居法舍即使沒有足夠証據下也要捉拿住羅柏蘭登,以免他繼續殺人。
片中只見伯居法舍為求達成主教捉拿蘭登的要求,不惜違法辨案。直到大主教受到槍傷,白子西拉死亡等等事情均明朗時才知道自已被耍了。

三. 故事的背後:
現在西方社會中基督教雖仍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力,但教會已不再公開談論耶穌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爭,亦不談中世紀教會的思想箝制歷史,當然更避談十六世紀在宗教改革後新教與天主教產生的諸多衝突與殺戳,以及後來新教在百家爭鳴時各自解讀聖經時所造的相互攻詰。這些不愉快甚至可說是不幸的往事,隨著教會將其淡化,以及二十世紀科技與文化的快速發展,逐漸從西方人們的記憶中與話題中淡化。
就在人們逐漸忘了這些塵封往事的同時,丹布朗先生突然藉由”達文西密碼”這本書丟出了這個在西方社會曾被它攪得天翻地覆的題材。這個主題自然會形成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尤其是書中作者將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在邏輯上與懸疑度的處理上均鋪陳的不錯,其間再藉由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中個別人物的身體姿勢道出了何謂聖杯,以及耶穌與抹大拉瑪莉亞的親密關係。這些均在在顯出作者深具有畫龍點睛的功力,亦難怪能造就了達文西密碼一書在西方世界的暢銷與電影的大賣。
台灣的觀眾一如西亞的回教徒、南亞的印度教徒、或東南亞的佛教徒,身為非基督教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看完電影後大部份的觀眾圍繞著”達文西”的話題遠多於討論”人神二元論”。當然也就很難有許多人立即知道作者是要藉此闡述了他個人的觀點。丹布朗認為「耶穌基督其實是一個完美的聖人,亦有伴侶與子女。但其神性的存在在許多方面對人類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均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人性與神性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而共存的。」
在東方的中國自古以來類似的討論也很多: 例如荀子”天論篇”中即強調明天人之分。並指出「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為文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換句話說古代的帝王們面對旱災向天求雨是可以安人心的; 但帝王們也要知道真正如何抗旱還是要有其他實際的作為,亦就是人神不必相互否定,而該彼此相輔相成。縱使來到今日,政府施政的成果固然繫於「事在人為」,但每年總統到廟裡祈求「國運昌隆、國泰民安」仍是安定人心的必要儀式; 又如孔子在禮記檀弓篇對祭禮有如下的闡釋「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不可為也; 之死而致生之,不知,不可為也。」也就是說悼祭亡魂時別認為已死之人是不會回應的,因此不必去祭他們,如此當然不仁。對亡魂溫馨的感念(包恬政府官員對忠烈祠裡往生者的祭拜或一般人們對祖先的祭拜)是一種必要的儀式。但在此同時也別真的指望能再與往生者作實質的溝通或求他幫忙,若有如此的想法與行徑也被孔子視為是不智。也就是說祭禮是一種近乎”詩”的境界---它融合了寫實與寫意的兩種成份---更是一種人神相輔相成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孔子被說成”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他卻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緣故。
以上是作者個人在看完小說又看了兩遍電影後的一些心得與感想,也歡迎各位先進能對本文之內容參與討論或惠予斧正。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希臘神話與特洛伊戰爭之人神糾葛

希臘神話與特洛伊戰爭之人神糾葛
一. 前言:
1. 神話與傳說中的故事必定有許多不同之版本。誰也無法確認何者才是真正的”正確”。希臘神話故事自然也不會例外。在不同作者描述下雖然會有一個大致要遵循的架構,但個別故事在情節上的發展難免有部份出入,本文亦然。
2. 好萊塢曾拍過多部描述希臘神話故事的電影,目前在有線電視第四台還經常被重播的就有「聖戰英豪」---描寫傑生(Jason)尋找金羊毛的故事; 「大力士」---描寫海克力士(Hercules)的一生事跡; 「奧德賽」---描寫奧德賽在特洛伊戰後漂流海上十年才得以回家的故事-------。其中被拍攝最多次的就屬「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的故事。
3. 2004年才由布萊德彼特主演而再度重拍此一故事。但個人以為此次拍攝內容為了突顯布萊德彼特這個賣點因而虛構了太多阿基里斯的愛情故事。片尾更是以阿基里斯為找心愛的布莉賽斯而側身木馬中,再入城瘋狂地尋伊芳踨,且最終他是死於伊人懷裡的情節最扯(其實在伊里亞德的故事裡阿基里斯是在城破之前就在戰場上被阿波羅引導下由帕里斯射死,亦有一說是被阿波羅射死的。)此外本片也將希臘諸神對此次戰爭的介入過於淡化。當然如此對未曾細看過當時古希臘時代人神如何糾葛不清的讀者來說可以較快進入劇情,但對熟悉神話的觀眾來說卻好像差了一點味道。此外在片中倒是有一些極富哲理的對話令人深思與回味。
4. 根據一般的習慣希臘神話被分成三個部份來敘述,那就是①諸神篇②英雄篇③史詩篇。通常的情况下神與神結合所生的仍是神;例如泰坦神族與奧林帕斯神族。神與人結合所生的則是英雄或美女; 例如阿基里斯與海倫; 而史詩則有描述特洛伊戰爭的”伊里亞德”(故事到阿基里斯死亡為止)與描述特洛伊戰後奧德賽在海上漂流了十年才得以回家的”奧德賽”。
5 .由於希臘神話中諸神與英雄眾多,而本文是針對特洛伊戰爭,因此我主要選擇是與此次事件有關的神與人,無可避免的將忽略了許多算是重要、偉大、卻與本次戰爭無直接相關的神與英雄人物。
6.由於希臘神話中諸神與英雄們的名字並有統一的譯名,再加上同一神袛在希臘時代與羅馬時代常有不同名稱。因此本文中對首次出現的人物均附上希臘時代的英文稱謂,而中文的稱謂則依布萊德彼特版電影中的譯名為參考。

二. 諸神篇 :
1. 第一代:由混沌(Chaos)產生
神譜記載了天地的起源,最初宇宙是一片混沌Chaos(卡厄斯即「混沌」)。卡厄斯生出了蓋亞Gaia(大地),蓋亞又生出了烏拉諾斯Uranos(天空),其他則族繁不及備載。
2. 第二代:泰坦神族(Titan)
蓋亞與她的兒子烏拉諾斯結合,生下了十二個泰坦巨神(六個兒子---歐辛納(Oceanos)、克羅諾斯(Cronos)等, 與六個女兒---蕾雅(Rheia)、菲碧(Phoibe)等)及三個獨眼巨人塞克羅普斯(Cyclops)和三個百臂巨人赫卡頓凱魯(Hecatoncheir),其他則族繁不及備載。
3. 第三代:奧林帕斯(Olympus)諸神
(1). 宙斯(Zeus):第三代天神(第一代是烏拉諾斯,第二代是克羅諾斯)。地上萬物的最高統治者,奧林帕斯之主,諸神及眾多英雄美女的父親。是他指使爭奪金蘋果的三女神前往特洛伊城外愛達(Ida)山上找帕利斯做裁判的。當然是特洛伊戰爭參與的諸神之一。
(2). 希拉(Hera):宙斯的姊姊與妻子。是女性的代表,掌管婚姻和生育。性格特徵是嫉妒。宙斯與希拉結合共生三個子女--- 金工神赫斐斯特、青春女神希碧與戰神阿瑞斯。她是”金蘋果”故事的主角之一。也因為未拿到金蘋果牽怒特洛伊而在戰爭中不斷地幫助希臘大軍。
(3). 波賽頓(Poseidon):第二代海神(第一代是泰坦神族的歐辛納(Oceanos)),海洋和水域的一切主宰,是宙斯的兄弟。他曾派海蛇捲走了揭穿木馬詭計的勞孔父子而幫助了希臘人。但戰後奧德賽自行居功認為是他設計的木馬打敗了特洛伊,此事導致波賽頓的怒氣而使奧德賽在海上漂流了十年才得以回家。
(4). 阿芙羅黛蒂(Aphordite):傳說---依照文藝復興名畫家波提且利(Botticelli)所畫”維納斯的誕生”---她是克羅諾斯在割除父親烏拉諾斯的陽具後將它丟入海中,隨即在海中形成泡沫而誕生的愛情女神。她的忠實隨從是她與荷米斯所生兒子---手持弓箭的小愛神愛羅斯Eros。被其金箭射中者即與隨後見到的第一個人墜入情網,而被其鉛箭射中者會對見到的第一個人產生莫名的仇恨。她在金蘋果的爭奪中因許諾帕里斯絕世美女海倫而勝出。為此引發了特洛伊戰爭,當然她是站在幫助特洛伊這邊的。此外在神話故事中她是以風流韻事不斷而聞名於神界。像是她與戰神阿瑞斯偷情被捉,以及她單戀美少年阿多尼斯(Aconis)並將他變成秋牡丹的故事都是藝術家筆下常見的題材。
(5). 雅典娜(Athene): 歐辛納(第一代海神)與緹色斯(海洋女神)結合生下梅逖絲(Metis)。宙斯與梅逖絲結合生雅典娜。當梅逖絲懷孕之後宙斯因恐懼這個子女太過聰明會對他不利(克羅諾斯在被宙斯殺死前曾詛咒宙斯將來會被他自已的子女傷害),因而將梅逖絲吞進自已肚中。但這個孩子使宙斯頭疼欲裂,他只好找金工赫斐斯特將頭劈開,此時頭戴戰盔、身披戰袍的雅典娜一躍而出。她起初被視為女戰神,後逐漸變為智慧女神。她是雅典城的守護女神,是三處女神之一,也是”金蘋果”故事的主角之一,當然更是特洛伊戰爭的參與者。最初因未得金蘋果的仇恨而助希臘軍,後因希臘軍破壞了她的神廟而幫助特洛伊。
(6). 阿波羅(Apollo):泰坦神族的寇伊斯與菲碧結合生下溫柔善良的蕾托Leto。宙斯與蕾托生下了一對雙胞胎---阿波羅與阿爾特密斯。他是第二代太陽神(第一代太陽神是海力奧斯(Helios),他與其妹第一代月神塞勒涅(Selene),兩人輪流駕車從天空經過而形成日與夜。)醫藥和音樂之神,又是光明之神。他是特洛伊城的守護神,在戰爭中是他指導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奇里斯。而在特洛伊戰爭前老國王普利安一直相信有阿波羅的守護,特洛伊最終將能取得勝利。
(7). 阿爾特密斯(Artemis):第二代月神(第一代是塞勒涅),三處女神之一,又是狩獵之神、婦女之神,是女性純潔的化身,與阿波羅是孿生姐弟。她的一隻神鹿曾被阿伽門農射死,因此在希獵大軍出發前她使海面完全無風,藉此要求阿伽門農殺死他的女兒獻祭。此事也導致戰後阿伽門農的妻子將他殺死。
(8). 荷米斯(Hermes):宙斯與邁雅(Maia)(亞特拉斯之長女)結合所生。商業和市場之神、傳令神,是眾神之使者。特洛伊戰爭中是他奉宙斯大帝之命帶顉老國王通過希臘大軍的陣地而帶回赫克特的遺體。
(9). 阿瑞斯(Ares):戰神。他是宙斯與希拉的子女。他最有名的故事當然是與阿芙
羅黛蒂的偷情而被她丈夫金工之神赫斐斯特設計活捉的故事。而身為戰神當然不會在特洛伊戰爭中缺席。
(10). 赫斐斯特(Hepheatus):火神和鍛冶之神。先天身體有殘缺,曾遭母親希拉遺棄,在宙斯的作主下娶了最美麗卻又不安份的阿芙羅黛蒂。先後兩次應泰蒂絲(Thetis)之請為阿奇里斯打造了無敵的盔甲。特洛伊戰爭中他當然也算有份。
三. 英雄篇:
(1). 阿基里斯(Achilles):希臘第一勇士。是佩琉斯(Peleus)國王與女河神泰蒂絲(Thetis)的兒子。一出生他的母親就將他浸泡在分隔陰陽兩界的河水中,希望他全身能刀槍不入。但因為泰蒂絲是倒握著提著嬰兒的腳踝來浸泡,以致於阿基里斯雖然全身刀槍不入,卻有個致命的要害亦即他的腳踝。
(2). 阿伽門農(Agamemnon):希臘聯軍統帥,邁鍚尼國王,美勞奈斯的哥哥。他當時幾乎統一了希臘半島。同時不斷覬覦特洛伊王國的財富。海倫事件正好給他這個能聚集希臘各城邦去攻打特洛伊的理由。出兵前因他曾射殺過山林女神(亦是月神) 阿爾特密斯的神鹿被要求須獻出自已的女兒。他向妻女騙說要將女兒嫁給阿基里斯,等到她們到了希臘聯軍駐紮的港口才知真相。此時雖有阿基里斯相救,但她也自願獻身給神。不過此舉激怒了阿伽門農的妻子克萊婷(Clytemnestra),而在戰後藉機殺了阿伽門農(但本片中指他是在城破之時為搶布莉賽斯而不慎被她殺死)。
(3). 米勞奈斯(Menelaus):他是阿伽曼農的弟弟,因為娶了海倫而當上了斯巴達國王。在海倫被拐後立即去找他哥哥阿伽門農前往特洛伊復仇,在本片中他與帕里斯決鬥雖獲勝,卻在場上被赫克特殺死。但諸多的說法是他並未死於特洛伊戰爭中,戰爭結束後他帶海倫回去斯巴達。
(4). 奧德賽(Odysseus):希臘頭號智者,他是伊塔卡(Ithaca)的國王。娶了希臘著名美女潘尼洛普(Penelope)。在戰前剛生下一個兒子,本想裝瘋不出參戰,在被識破後只好出征。大軍出發前他努力召來了阿基里斯的參加,戰爭中不斷協調阿基里斯與阿伽門農的衝突。在戰爭的尾聲裡他設計了木馬而攻破特洛伊城,但因得罪海神波賽頓而海上漂流十年才得以回家。片中他有許多名言:例如他在勸阿基里斯務必參戰時說:「世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場戰爭,其中的英雄都將流芳百世。」; 又如他在評論這場戰爭的緣由認為是「讓阿基里斯為榮譽而戰,讓阿伽門農為權利而戰,讓諸神決定榮耀歸於誰。」
(5). 海倫(Helen): 宙斯化身天鵝接近斯巴達皇后麗達(Leda),讓她生下兩個蛋並孵出四個小孩。兩個女孩,一個是引起特洛伊戰爭的海倫,一個是嫁給阿伽門農的克萊婷。一對是感情甚佳的兄弟,他們死後化為天上的雙子星座。海倫是出名的美女,在未成年時就曾已經引起已經老年的鐵修斯(Theseus)把她搶去。她父親為避免她婚後仍會引起諸多糾紛而採用了奧德賽的建議,也就是所有想向她求婚的希臘諸王必須簽署同意書,一旦她的婚事確定,則大家不可再有爭議且必須共同保護她的婚姻完整。這也就是隨著海倫的被拐,希臘立刻能組成聯軍攻打特洛伊的原因。
(6). 普利安(Priam)國王:特洛伊的老國王。片中他冒死前往希臘陣地向阿基里斯要回他兒子赫克特的屍體安葬。過程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對白。當阿基里斯見到老國王時無限悲痛與憤怒地說:「赫克特他殺了我的表弟」。對於他最愛、最親的人被殺,阿基里斯自然有著無法忍受的痛。此時含淚的國王回了這一句:「在過去你曾經殺死過多少人的表弟?多少人的父子和丈夫?」
這充份說明若不曾不幸淪為至親受害的當事人,永遠都無法體會當事人有多深沉的痛。不久前台灣部份人權團體與法務部長王清峰一再要求廢除死刑,對於這些惡行重大人犯的所作所為,若你不是身為這些至親受害的當事人,你們決對沒資格要求受他們去原諒犯人。
(7). 赫克特(Hector)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在戰爭中誤殺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克拉斯(Patroclus),後來在一對一的決鬥中被阿基里斯殺死。
(8). 帕利斯(Paris)王子:剛出生時就被姐姐卡珊卓預言他將造成特洛伊王國的重大災難。因此一出生就被拋棄在愛達(Ida)山上。他是由一名山上的牧羊人撫養長大,當然這位有神系血統的英雄自幼就以強壯、善於摶擊而聞名。成年後因參加特洛伊的摶擊比賽時被國王與王后認出而得以回復王子的身份。遀後跟特洛伊的外交團去斯巴達,並在回程時帶走了斯巴達王后海倫而引發了特洛伊與希臘的十年戰爭,也因此導致了特洛伊的亡國。本片中他被描述是死於城破之後,但多數書中的情節則是他在城破之前就已身中毒箭而亡。
(9). 卡珊卓(Cassandra)公主:她是特洛伊國王普利安的女兒,從小就由阿波羅那兒獲得可預言的能力,但因得罪阿波羅而受到詛咒使她的預言雖正確但人們卻不會相信。最著名的兩次:一次是她預言由於帕利斯的錯誤將導致特洛伊城被木馬攻陷,但她父母不信仍接回帕利斯; 另一次是戰後她被阿伽門農帶回邁鍚尼,她預言他將被自已的親人殺死,但阿伽門農因不信而未防範。本片並提及她的角色。
(10). 布莉賽斯(Briseis):特洛伊著名美女赫克特與帕里斯的表妹。本片中將她的角色過度放大,除了一般公認的是她造成阿伽曼農與阿基里斯的衝突外,更將阿基里斯的死亡說成是由於在亂軍中為了找她,且最終是死於她的懷中。
四. 史詩篇:只談伊里亞德(特洛伊戰爭)
1. 金蘋果的故事
話說在佩琉斯國王與女河神泰提絲的婚禮中,諸神皆被邀請參加,唯獨故意遺漏了爭吵女神艾麗絲(Eris)。憤怒的艾麗絲送來一顆金蘋果,並註明了”獻給最美麗的女人”。會場中立即引起一陣騷動,隨即出現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黛蒂,天后希拉與智慧女神雅典娜三人皆認為自已該擁有金蘋果。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她們相偕來找天帝宙斯評理。面對老婆---希拉、女兒---雅典娜、長輩---阿芙羅黛蒂(烏拉諾斯所生,與克羅諾斯應為同輩)三位至親的紛爭宙斯也不願介入。最後宙斯提議她們三人去特洛伊城外愛達(Ida)山上找牧羊人帕利斯做裁決---這是一個西方藝術家非常喜的繪畫題材,不同時期的知名畫家至少曾畫過數十幅不同的「帕利斯的裁決」。
在帕利斯做裁決前,三位女神透過自我介紹時分別以不同的利益賄賂這位王子:希拉許以巨大的財富與亞洲王的地位; 雅典娜許以智慧與往後戰場上的無敵; 阿芙羅黛蒂則許以最美麗的女人海倫。而帕利斯毫不猶豫的就把金蘋果交給了阿芙羅黛蒂。當下希拉與雅典娜立即憤然離開,也此就種下了這兩位女神與特洛伊的仇恨。隨後帕利斯真的帶走了斯巴達王后海倫並引發特洛伊戰爭。當然可預期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她們兩位幫助的是希臘軍,而阿芙羅黛蒂則替特洛伊撐腰。
2. 帕利斯與米勞奈斯的對決
大戰之前帕利斯曾奢望經由他與米勞奈一對一的對決,可爭取海倫的歸屬並化解希臘與特洛伊的衝突。(他沒想到阿伽門農根本不是為海倫而來)憤怒的米勞斯有多年征戰的經驗自然同意。雙方對決後帕利斯戰敗,多數版本的講法是阿芙羅黛蒂在天 上作法使帕利斯狼狽地逃回城內而免於一死。但本片的情節是由赫克特出面殺死了米勞奈斯而救出帕利斯。
3. 阿基里斯與阿伽門農之爭
本片敘述在大戰之初雙方即為了爭奪布莉賽斯而閙翻。但眾多其他版本的說法則是大戰之初希臘軍先攻入城外的阿波羅神殿。阿伽門農藉此搶走了阿波羅神殿祭司的女兒克莉西絲(Chryseis),而阿基里斯搶到的則是布莉賽斯。後來阿波羅的祭司想用金錢贖回他女兒,但阿伽門農不同意。祭司因而求阿波羅降瘟疫於希臘大軍,於是希臘諸將要求阿伽門農必須歸還克莉西絲。在此同時阿伽門農則要求若他歸還克莉西絲,那麼阿基里斯必須把布莉賽斯讓給他。於是布莉賽斯的歸屬正式引爆了他們兩人的衝突,阿基里斯在盛怒之餘決定退出這場戰爭。
4. 阿基里斯與赫克特之戰及兩人之死
在阿基里斯退出戰局後希臘大軍逐漸落入下風,此時奧德賽去勸說阿基里斯歸隊並特別強調希臘人沒有阿基里斯不行。片中阿基里斯回答也頗值得人們深思,他說:「希臘在我出生之前就過得很好,在我死後的幾百年也是一樣。」事實上個人無論如何閃亮,在歷史的長河裡也只是一顆一閃而過的流星。歷史不是因他而存在,當然也不會因他而消失。
接著而來的是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克拉斯(Patroclus)趁黑夜穿戴著阿基里斯的盔甲隨希臘軍出征。兩軍交鋒時赫克特以為是阿基里斯本人,直到殺死對方後才知道是帕楚克魯斯。赫克特藉此帶走了由赫斐斯特為阿基里斯所打造特製的盔甲。
第二天當阿基里斯得知表弟的死亡後悲痛逾恆,決心為他復仇。泰提絲也連夜託金工之神赫斐斯特再替阿基里斯重新打造了一套盔甲。在隨後的單挑中阿基里斯殺死了赫克特,為了洩恨阿基里斯用戰車拖著對方的屍體不斷地在特洛伊城外繞行。
可憐的普利安國王一心想讓赫克特能夠安葬。極度悲偒的心情感動了天神宙斯,祂派遣了荷米斯去帶領普利安國王來到阿基里斯的營帳中求回了赫克特的屍體 。雙方也同意停戰十二天以完成希臘式的喪禮。
根據一般的說法(已出土西元前500年的希臘陶瓶晝中也有描繪這一故事)此時特洛伊的友邦亞馬遜女王帶領了她的女兵部隊前來參戰,眾多的大將及女王皆被阿基里斯殺死。此時忍無可忍的阿波羅就引導帕利斯用箭射向阿基里斯的腳踝,使他墜下馬車而死亡。伊里亞德的故事到此結束,再下來的是談到一點點另一篇史詩”奧德賽”的故事。
5. 木馬屠城計
由於希臘與特洛伊雙方各有天上不同的神祇支持,因此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快十年了,希臘軍人不斷地開始想回家。不甘心空手而回的奧德賽則提出了用木馬內藏伏兵的詭計來攻城。他建好了木馬,先撤走軍隊並留下一名假裝叛逃的兵來向特洛伊說明此木馬為敬神之用。此時特洛伊的一個祭司勞孔(Laocoon)出來指說木馬只是騙局,不可迎接木馬入城,但海神波賽頓(他在早年特洛伊建城時即與特洛伊有閒隙)立即派出海蛇將勞孔父子捲走(這個故事也是西洋美術史中常被畫家當做繪畫的一個題材)。城破之後奧德賽自認能攻上特洛伊全是他的功勞,忘了海神重要的臨門一腳。憤怒的海神就讓奧德賽在海上漂漂流了十年後才得以回家。
後記:
戰爭結束後大多數的希臘軍在回程的海上遭遇海難; 阿伽門農回到邁鍚尼後被他妻子克萊婷與她的情夫殺死; 海倫被美勞奈斯帶回斯巴達; 特洛伊王室的一支逃到義大利半島而建立了羅馬; 而奧德賽則在十年後才回到伊塔卡---史詩”奧德賽”中有詳細的過程描述。更重要的是天上諸神從此退出人間的恩怨情仇,直到今天都仍保持著”人歸人,神歸神”彼此不再糾葛的情况。
在一神教的上帝(耶和華、耶穌、阿拉)祂是萬能的造物主,無限偉大絕不會犯錯。而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則是由宇宙(混沌)所生,是受造者,當然沒有那麼偉大。祂們有喜怒哀樂,會嫉妒,甚至於會偷情。與人類是如此的接近,這種以”人”為思考中心的想法就是古典希臘人文主義的源頭。中世紀(西羅馬滅亡至文藝復興約一千年)長久對藝術創作題材的箝制使美術史的內容也乏善可陳,及至文藝復興後人們找回了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而希臘神話中的眾多題材也使得藝術家們在繪晝、彫塑、文學各方面大放異彩。迄今這篇篇動人的故事也吸引了眾人(當然包括我在內)一再地去欣賞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