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電影達文西密碼裡表達了些什麼概念?

電影達文西密碼裡表達了些什麼概念?
作者:楊慕文
ー. 三位一體的由來:
在長達二千年的基督教歷史中可分為許多不同的階段。每一時期均有些特定的事件發生,當然也會隨伴產生相關的後續影響。本小段只就西元325年尼西亞會議結束之前教會事件的點滴做一簡單補充說明。
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到一世紀結束前,教會是由使徒們(即耶穌所收的十二門徒與使徒保羅)直接領導。而初期佈道的對象也多為較下階層的群眾,因此教會內部對何謂”純正信仰”雖有不同意見(如保羅對外邦人的皈依並不堅持奉行猶太律法等),但當時可透過個人的協調來解決,故衝突矛盾尚不嚴重。
但一世紀後進入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此時教會組織漸趨龐大,信徒也開始向上階層的人們擴散。伴隨而來的問題是外在方面有異教徒的問難與挑戰,而內部方面也出現不同信仰表達的異端。
到了西元313年六月,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發佈了米蘭敕令,宣佈基督教為合法宗教。隨後基督教的理念更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意識形態。然而各地教會對如何詮釋馬太福音中的”三位一體說”---包括聖父與聖子的關係;耶穌基督的人性與神性的界定---就成了嚴重爭論的神學命題,此爭議甚至危及了羅馬帝國內部的安定。
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距離君士坦丁堡50英哩的尼西亞城召開了當時的全國宗教會議。會中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是由當時利比亞主教Arius所提出,他認為「基督既是上帝的兒子,不能說衪既是受造物又是造物主。因此聖子不能與聖父同體,上帝是獨一的神,基督只是”受造者”。」衪雖是完美的,也有人、神二元性,但仍強調衪的人性面; 另一派則是西班牙主教Hosius所提出,而他也代表君士坦丁大帝的意見。他們則認為「聖父、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在會議討論中Arius一派雖佔上風,但最後君士坦大帝卻下令各方均必須接受主張三位一體的信經。(註:時至今日,對於均為崇拜耶穌基督的天主教、新教與東正教的教會,他們雖有各自的信經,但尼西亞信經卻是三教共同接受且奉行的信經。)並通過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主日為復活節。這些結論就是本片中李伊提賓所說「今日的聖經並非天上所傳下來的,而是君士坦丁這位異教徒他所決定的」。
由以上過程可知,對耶穌基督的人性面與神性面在基督教的歷史中自始就是一個爭議的問題。當然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先生顯然是一位Arius派的信徒,他利用書中李伊提賓之口根本否定了三位一體的正當性與正確性。他更藉著故事的結局表明羅柏蘭登已發現了耶穌基督的人性面,甚至聖杯及衪的後代均已出現。此種論點與今日崇拜基督的天主教、新教、東正教所堅持的”三位一體說”明顯衝突,這也就是達文西密碼這本書與影片會遭各地教會排斥的由來。

二. 關鍵角色的說明:
(1) 李伊提賓:一位終身致力於基督教”聖杯”---懷著基督血脈的子宮---的研究者與個人理念的實踐者。
片中指出李伊提賓認為過去教會利用耶穌基督的神性面做了許多不合宜的事,他尤其無法忍受教會在人文思想自由方面的箝制。因此當他發現鍚安會正在保護耶穌後代及聖杯(亦即抹大拉瑪麗亞的骨骸)時,他想到若能找到此二者,則可藉著DNA的檢驗說明耶穌基督是有結婚生子的”人”。由此進而能破除耶穌基督的神性。他認為如此一來他將可解救人們(特別是基督教徒)的思想自由。
於是他假冒”老師”的身份去找西班牙的主業會---一個天主教的苦修主義與基本教義派。他向艾林葛若薩大主教說他已發現聖杯與耶穌的後代,並指出二者若出現,必將重創強調三位一體的教會形象。假如大主教能依他指示派人找出聖杯與耶穌後代,並將之除去。大主教不但可挽救教會,也可提高他在梵蒂岡教庭中的地位。
羅柏蘭登的出現原本不在他的計晝中,但後來事情的發展讓他體認到主業會的行動並未能得到”拱心石”---內有記載聖杯存放位置的地圖。反而是天外飛來的訪客羅柏蘭登與蘇菲納佛才是他取得拱心石的關鍵。因此他改變了計晝讓自已親身以行動參與,甚至片中他還興致勃勃地說出「一個研究歷史的人居然能活在歷史中,這真是我最美好的一晚。」
片中因他直接或間接而死的有鍚安會四名長老、白子西拉與僕人黑密等六人。但他最後被捕時由於知道羅柏蘭登已發現聖杯,因此他還是很高興的交待蘭登該如何去做。我想他認為只要能解救人類的心靈---包括他自已---死再多的人也都值得。因此片中最後他被捕由警察帶走時,觀眾可感覺到他很欣慰已達成他的畢生目標。對李伊提賓而言縱使為此被判死刑也算得上是”含笑而終”。
(2)艾林葛若薩大主教與白子西拉:西班牙的主業會是天主教奉行苦修主義的一個教派,亦是天主教的一個基本教義派。西拉是一位患有白化症的孤兒,曾犯罪被監禁,在一次地震中逃出並被大主教收留。
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三世(John XXIII)於1962~1965年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其目的是因應二十世紀在全球快速變化中如何使教會適應時代(Aggiornamento)。他希望能與基督教各宗派對話,承認與天主教無關的教會也是基督的教會,同時宣佈個人與團體享有宗教自由。
主業會等的天主教基本教義派一向反對教會向世俗靠攏。他們指出「每當教會向世俗靠近一步,伴隨而來就是週日去教堂的人數大減,教會的收入也銳減。」而當然他們在教會中的地位也就更岌岌可危。因此當大主教一聽到神袐的”老師”告訴他聖杯與耶穌的後代即將出現,如此一來將更重創保守的教會。他當然毫不猶豫地派出親信白子西拉去充當殺手。如果能拿到拱心石,摧毀聖杯,並除去耶穌後代。一則可解教會之危,再則也能提高主業會在梵蒂岡教會中的地位。
可憐的大主教與西拉在片中自以為是全力在救天主教,其實是李伊提賓正利用他們想毀掉基督教的基石---三位一體論。最後狠心的”老師”更指示西拉去主業會會館交昜,然後通知警方捉人。在一陣警匪槍戰中西拉當場身亡,而艾林葛若薩大主教也在身心重創下被抬離現場。
(3)羅柏蘭登: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教授。因與被殺的羅浮宮館長有相約要交談,且受館長索尼耶赫”托孤”之累,無意間捲入李伊提賓的全盤計晝中。片中顯示他是憑著學問、機智、騎士精神、以及已被捲入謀殺案中的無奈心情下參與了整個過程。
但最重要是當他”發現”---這當然是本書作者個人的假設---耶穌基督真的有娶妻、生子且有後代存在時,羅柏蘭登立刻想到耶穌神性面對人類精神上的貢獻。他不斷地回憶起自已幼年曾掉到黑暗井裡的往事,他想到當人們在最無助的情況下,別人不可能及時來救你時,只要你不停地禱告,上帝必定會來救你。當時就是靠著這種信念他不停打水,終於度過危難在隔天獲救。(二次大戰期間有些人是被關在納粹集中營裡許多年,但卻仍能熬過苦難而存活。戰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便道出,當時並非相信盟軍會來救他們,而是在相信上帝必會來救他們。這種只有神才能提供的”未來希望”,對身處苦難中的人們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羅柏蘭登想到若將耶穌基督的神性面戳破,人們所能得到的可能遠大於他們所失去的。這也就是片尾當他發現一切”真相”後,卻寧願再度將其塵封的原因。
(4)蘇菲納佛:索尼耶赫的孫女,法國政府的密碼員,耶穌基督與抹大拉瑪麗亞的後代。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人克洛維在西元487年建立了法蘭克帝國的墨絡溫王朝(註:後來被小丕平篡位則變成了加洛琳王朝)。傳說耶穌被釘十字架後其家人逃到了法國,且墨絡溫王朝的王室具有耶穌基督的血統(可能經由通婚)。因此身為耶穌後代亦是王室的後代,蘇菲納佛自然從小就被稱為”蘇菲公主”。片中她祖父留給她保險箱鑰匙上的「P.S.」即兼具有(Princess Sophie)與(Priory of Sion 鍚安會)的含意。此外故事裡指出她們家族歷年來都受到鍚安會成員的保護,但同時也不斷受到教會的追殺。
時空來到了本片,此時鍚安會的領袖是羅浮宮的館長索尼耶赫。他化身為蘇菲的祖父。多年前她的父、母、哥哥在一場莫名意外的車禍中喪生。而她祖父利用假冒她也死亡的消息來保護她,因此索尼耶赫嚴禁她提起(或知道)車禍的始末。
片尾當一切都明朗化後,羅柏蘭登直接問蘇菲她對於耶穌基督人性面與神性面的想法。她俏皮的用腳在旁邊的水塘試著水上行走,(依聖經記載耶穌能在水面上行走,亦能瞬間將水變成酒。)然後笑笑地表示不行。亦就是說她承認她身為一個完美聖人的後代,實在沒什麼神性可言。
(5)伯居法舍:法國刑警偵查局長,亦是主業會的成員。
最初在片中一再表現他強悍、堅定、盡忠職守的偵辨羅浮宮館長的謀殺命案,但直到最後才呈現原來他也是主業會的成員。艾林葛若薩大主教假冒有信徒在告解時指出羅柏蘭登是會連續殺人的惡徒,因此大主教要求伯居法舍即使沒有足夠証據下也要捉拿住羅柏蘭登,以免他繼續殺人。
片中只見伯居法舍為求達成主教捉拿蘭登的要求,不惜違法辨案。直到大主教受到槍傷,白子西拉死亡等等事情均明朗時才知道自已被耍了。

三. 故事的背後:
現在西方社會中基督教雖仍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力,但教會已不再公開談論耶穌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爭,亦不談中世紀教會的思想箝制歷史,當然更避談十六世紀在宗教改革後新教與天主教產生的諸多衝突與殺戳,以及後來新教在百家爭鳴時各自解讀聖經時所造的相互攻詰。這些不愉快甚至可說是不幸的往事,隨著教會將其淡化,以及二十世紀科技與文化的快速發展,逐漸從西方人們的記憶中與話題中淡化。
就在人們逐漸忘了這些塵封往事的同時,丹布朗先生突然藉由”達文西密碼”這本書丟出了這個在西方社會曾被它攪得天翻地覆的題材。這個主題自然會形成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尤其是書中作者將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在邏輯上與懸疑度的處理上均鋪陳的不錯,其間再藉由達文西名畫”最後的晚餐”中個別人物的身體姿勢道出了何謂聖杯,以及耶穌與抹大拉瑪莉亞的親密關係。這些均在在顯出作者深具有畫龍點睛的功力,亦難怪能造就了達文西密碼一書在西方世界的暢銷與電影的大賣。
台灣的觀眾一如西亞的回教徒、南亞的印度教徒、或東南亞的佛教徒,身為非基督教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看完電影後大部份的觀眾圍繞著”達文西”的話題遠多於討論”人神二元論”。當然也就很難有許多人立即知道作者是要藉此闡述了他個人的觀點。丹布朗認為「耶穌基督其實是一個完美的聖人,亦有伴侶與子女。但其神性的存在在許多方面對人類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均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人性與神性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而共存的。」
在東方的中國自古以來類似的討論也很多: 例如荀子”天論篇”中即強調明天人之分。並指出「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為文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換句話說古代的帝王們面對旱災向天求雨是可以安人心的; 但帝王們也要知道真正如何抗旱還是要有其他實際的作為,亦就是人神不必相互否定,而該彼此相輔相成。縱使來到今日,政府施政的成果固然繫於「事在人為」,但每年總統到廟裡祈求「國運昌隆、國泰民安」仍是安定人心的必要儀式; 又如孔子在禮記檀弓篇對祭禮有如下的闡釋「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不可為也; 之死而致生之,不知,不可為也。」也就是說悼祭亡魂時別認為已死之人是不會回應的,因此不必去祭他們,如此當然不仁。對亡魂溫馨的感念(包恬政府官員對忠烈祠裡往生者的祭拜或一般人們對祖先的祭拜)是一種必要的儀式。但在此同時也別真的指望能再與往生者作實質的溝通或求他幫忙,若有如此的想法與行徑也被孔子視為是不智。也就是說祭禮是一種近乎”詩”的境界---它融合了寫實與寫意的兩種成份---更是一種人神相輔相成的生活方式。這也就是孔子被說成”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他卻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緣故。
以上是作者個人在看完小說又看了兩遍電影後的一些心得與感想,也歡迎各位先進能對本文之內容參與討論或惠予斧正。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希臘神話與特洛伊戰爭之人神糾葛

希臘神話與特洛伊戰爭之人神糾葛
一. 前言:
1. 神話與傳說中的故事必定有許多不同之版本。誰也無法確認何者才是真正的”正確”。希臘神話故事自然也不會例外。在不同作者描述下雖然會有一個大致要遵循的架構,但個別故事在情節上的發展難免有部份出入,本文亦然。
2. 好萊塢曾拍過多部描述希臘神話故事的電影,目前在有線電視第四台還經常被重播的就有「聖戰英豪」---描寫傑生(Jason)尋找金羊毛的故事; 「大力士」---描寫海克力士(Hercules)的一生事跡; 「奧德賽」---描寫奧德賽在特洛伊戰後漂流海上十年才得以回家的故事-------。其中被拍攝最多次的就屬「特洛伊-木馬屠城記」的故事。
3. 2004年才由布萊德彼特主演而再度重拍此一故事。但個人以為此次拍攝內容為了突顯布萊德彼特這個賣點因而虛構了太多阿基里斯的愛情故事。片尾更是以阿基里斯為找心愛的布莉賽斯而側身木馬中,再入城瘋狂地尋伊芳踨,且最終他是死於伊人懷裡的情節最扯(其實在伊里亞德的故事裡阿基里斯是在城破之前就在戰場上被阿波羅引導下由帕里斯射死,亦有一說是被阿波羅射死的。)此外本片也將希臘諸神對此次戰爭的介入過於淡化。當然如此對未曾細看過當時古希臘時代人神如何糾葛不清的讀者來說可以較快進入劇情,但對熟悉神話的觀眾來說卻好像差了一點味道。此外在片中倒是有一些極富哲理的對話令人深思與回味。
4. 根據一般的習慣希臘神話被分成三個部份來敘述,那就是①諸神篇②英雄篇③史詩篇。通常的情况下神與神結合所生的仍是神;例如泰坦神族與奧林帕斯神族。神與人結合所生的則是英雄或美女; 例如阿基里斯與海倫; 而史詩則有描述特洛伊戰爭的”伊里亞德”(故事到阿基里斯死亡為止)與描述特洛伊戰後奧德賽在海上漂流了十年才得以回家的”奧德賽”。
5 .由於希臘神話中諸神與英雄眾多,而本文是針對特洛伊戰爭,因此我主要選擇是與此次事件有關的神與人,無可避免的將忽略了許多算是重要、偉大、卻與本次戰爭無直接相關的神與英雄人物。
6.由於希臘神話中諸神與英雄們的名字並有統一的譯名,再加上同一神袛在希臘時代與羅馬時代常有不同名稱。因此本文中對首次出現的人物均附上希臘時代的英文稱謂,而中文的稱謂則依布萊德彼特版電影中的譯名為參考。

二. 諸神篇 :
1. 第一代:由混沌(Chaos)產生
神譜記載了天地的起源,最初宇宙是一片混沌Chaos(卡厄斯即「混沌」)。卡厄斯生出了蓋亞Gaia(大地),蓋亞又生出了烏拉諾斯Uranos(天空),其他則族繁不及備載。
2. 第二代:泰坦神族(Titan)
蓋亞與她的兒子烏拉諾斯結合,生下了十二個泰坦巨神(六個兒子---歐辛納(Oceanos)、克羅諾斯(Cronos)等, 與六個女兒---蕾雅(Rheia)、菲碧(Phoibe)等)及三個獨眼巨人塞克羅普斯(Cyclops)和三個百臂巨人赫卡頓凱魯(Hecatoncheir),其他則族繁不及備載。
3. 第三代:奧林帕斯(Olympus)諸神
(1). 宙斯(Zeus):第三代天神(第一代是烏拉諾斯,第二代是克羅諾斯)。地上萬物的最高統治者,奧林帕斯之主,諸神及眾多英雄美女的父親。是他指使爭奪金蘋果的三女神前往特洛伊城外愛達(Ida)山上找帕利斯做裁判的。當然是特洛伊戰爭參與的諸神之一。
(2). 希拉(Hera):宙斯的姊姊與妻子。是女性的代表,掌管婚姻和生育。性格特徵是嫉妒。宙斯與希拉結合共生三個子女--- 金工神赫斐斯特、青春女神希碧與戰神阿瑞斯。她是”金蘋果”故事的主角之一。也因為未拿到金蘋果牽怒特洛伊而在戰爭中不斷地幫助希臘大軍。
(3). 波賽頓(Poseidon):第二代海神(第一代是泰坦神族的歐辛納(Oceanos)),海洋和水域的一切主宰,是宙斯的兄弟。他曾派海蛇捲走了揭穿木馬詭計的勞孔父子而幫助了希臘人。但戰後奧德賽自行居功認為是他設計的木馬打敗了特洛伊,此事導致波賽頓的怒氣而使奧德賽在海上漂流了十年才得以回家。
(4). 阿芙羅黛蒂(Aphordite):傳說---依照文藝復興名畫家波提且利(Botticelli)所畫”維納斯的誕生”---她是克羅諾斯在割除父親烏拉諾斯的陽具後將它丟入海中,隨即在海中形成泡沫而誕生的愛情女神。她的忠實隨從是她與荷米斯所生兒子---手持弓箭的小愛神愛羅斯Eros。被其金箭射中者即與隨後見到的第一個人墜入情網,而被其鉛箭射中者會對見到的第一個人產生莫名的仇恨。她在金蘋果的爭奪中因許諾帕里斯絕世美女海倫而勝出。為此引發了特洛伊戰爭,當然她是站在幫助特洛伊這邊的。此外在神話故事中她是以風流韻事不斷而聞名於神界。像是她與戰神阿瑞斯偷情被捉,以及她單戀美少年阿多尼斯(Aconis)並將他變成秋牡丹的故事都是藝術家筆下常見的題材。
(5). 雅典娜(Athene): 歐辛納(第一代海神)與緹色斯(海洋女神)結合生下梅逖絲(Metis)。宙斯與梅逖絲結合生雅典娜。當梅逖絲懷孕之後宙斯因恐懼這個子女太過聰明會對他不利(克羅諾斯在被宙斯殺死前曾詛咒宙斯將來會被他自已的子女傷害),因而將梅逖絲吞進自已肚中。但這個孩子使宙斯頭疼欲裂,他只好找金工赫斐斯特將頭劈開,此時頭戴戰盔、身披戰袍的雅典娜一躍而出。她起初被視為女戰神,後逐漸變為智慧女神。她是雅典城的守護女神,是三處女神之一,也是”金蘋果”故事的主角之一,當然更是特洛伊戰爭的參與者。最初因未得金蘋果的仇恨而助希臘軍,後因希臘軍破壞了她的神廟而幫助特洛伊。
(6). 阿波羅(Apollo):泰坦神族的寇伊斯與菲碧結合生下溫柔善良的蕾托Leto。宙斯與蕾托生下了一對雙胞胎---阿波羅與阿爾特密斯。他是第二代太陽神(第一代太陽神是海力奧斯(Helios),他與其妹第一代月神塞勒涅(Selene),兩人輪流駕車從天空經過而形成日與夜。)醫藥和音樂之神,又是光明之神。他是特洛伊城的守護神,在戰爭中是他指導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奇里斯。而在特洛伊戰爭前老國王普利安一直相信有阿波羅的守護,特洛伊最終將能取得勝利。
(7). 阿爾特密斯(Artemis):第二代月神(第一代是塞勒涅),三處女神之一,又是狩獵之神、婦女之神,是女性純潔的化身,與阿波羅是孿生姐弟。她的一隻神鹿曾被阿伽門農射死,因此在希獵大軍出發前她使海面完全無風,藉此要求阿伽門農殺死他的女兒獻祭。此事也導致戰後阿伽門農的妻子將他殺死。
(8). 荷米斯(Hermes):宙斯與邁雅(Maia)(亞特拉斯之長女)結合所生。商業和市場之神、傳令神,是眾神之使者。特洛伊戰爭中是他奉宙斯大帝之命帶顉老國王通過希臘大軍的陣地而帶回赫克特的遺體。
(9). 阿瑞斯(Ares):戰神。他是宙斯與希拉的子女。他最有名的故事當然是與阿芙
羅黛蒂的偷情而被她丈夫金工之神赫斐斯特設計活捉的故事。而身為戰神當然不會在特洛伊戰爭中缺席。
(10). 赫斐斯特(Hepheatus):火神和鍛冶之神。先天身體有殘缺,曾遭母親希拉遺棄,在宙斯的作主下娶了最美麗卻又不安份的阿芙羅黛蒂。先後兩次應泰蒂絲(Thetis)之請為阿奇里斯打造了無敵的盔甲。特洛伊戰爭中他當然也算有份。
三. 英雄篇:
(1). 阿基里斯(Achilles):希臘第一勇士。是佩琉斯(Peleus)國王與女河神泰蒂絲(Thetis)的兒子。一出生他的母親就將他浸泡在分隔陰陽兩界的河水中,希望他全身能刀槍不入。但因為泰蒂絲是倒握著提著嬰兒的腳踝來浸泡,以致於阿基里斯雖然全身刀槍不入,卻有個致命的要害亦即他的腳踝。
(2). 阿伽門農(Agamemnon):希臘聯軍統帥,邁鍚尼國王,美勞奈斯的哥哥。他當時幾乎統一了希臘半島。同時不斷覬覦特洛伊王國的財富。海倫事件正好給他這個能聚集希臘各城邦去攻打特洛伊的理由。出兵前因他曾射殺過山林女神(亦是月神) 阿爾特密斯的神鹿被要求須獻出自已的女兒。他向妻女騙說要將女兒嫁給阿基里斯,等到她們到了希臘聯軍駐紮的港口才知真相。此時雖有阿基里斯相救,但她也自願獻身給神。不過此舉激怒了阿伽門農的妻子克萊婷(Clytemnestra),而在戰後藉機殺了阿伽門農(但本片中指他是在城破之時為搶布莉賽斯而不慎被她殺死)。
(3). 米勞奈斯(Menelaus):他是阿伽曼農的弟弟,因為娶了海倫而當上了斯巴達國王。在海倫被拐後立即去找他哥哥阿伽門農前往特洛伊復仇,在本片中他與帕里斯決鬥雖獲勝,卻在場上被赫克特殺死。但諸多的說法是他並未死於特洛伊戰爭中,戰爭結束後他帶海倫回去斯巴達。
(4). 奧德賽(Odysseus):希臘頭號智者,他是伊塔卡(Ithaca)的國王。娶了希臘著名美女潘尼洛普(Penelope)。在戰前剛生下一個兒子,本想裝瘋不出參戰,在被識破後只好出征。大軍出發前他努力召來了阿基里斯的參加,戰爭中不斷協調阿基里斯與阿伽門農的衝突。在戰爭的尾聲裡他設計了木馬而攻破特洛伊城,但因得罪海神波賽頓而海上漂流十年才得以回家。片中他有許多名言:例如他在勸阿基里斯務必參戰時說:「世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場戰爭,其中的英雄都將流芳百世。」; 又如他在評論這場戰爭的緣由認為是「讓阿基里斯為榮譽而戰,讓阿伽門農為權利而戰,讓諸神決定榮耀歸於誰。」
(5). 海倫(Helen): 宙斯化身天鵝接近斯巴達皇后麗達(Leda),讓她生下兩個蛋並孵出四個小孩。兩個女孩,一個是引起特洛伊戰爭的海倫,一個是嫁給阿伽門農的克萊婷。一對是感情甚佳的兄弟,他們死後化為天上的雙子星座。海倫是出名的美女,在未成年時就曾已經引起已經老年的鐵修斯(Theseus)把她搶去。她父親為避免她婚後仍會引起諸多糾紛而採用了奧德賽的建議,也就是所有想向她求婚的希臘諸王必須簽署同意書,一旦她的婚事確定,則大家不可再有爭議且必須共同保護她的婚姻完整。這也就是隨著海倫的被拐,希臘立刻能組成聯軍攻打特洛伊的原因。
(6). 普利安(Priam)國王:特洛伊的老國王。片中他冒死前往希臘陣地向阿基里斯要回他兒子赫克特的屍體安葬。過程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對白。當阿基里斯見到老國王時無限悲痛與憤怒地說:「赫克特他殺了我的表弟」。對於他最愛、最親的人被殺,阿基里斯自然有著無法忍受的痛。此時含淚的國王回了這一句:「在過去你曾經殺死過多少人的表弟?多少人的父子和丈夫?」
這充份說明若不曾不幸淪為至親受害的當事人,永遠都無法體會當事人有多深沉的痛。不久前台灣部份人權團體與法務部長王清峰一再要求廢除死刑,對於這些惡行重大人犯的所作所為,若你不是身為這些至親受害的當事人,你們決對沒資格要求受他們去原諒犯人。
(7). 赫克特(Hector)王子:特洛伊第一勇士。在戰爭中誤殺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克拉斯(Patroclus),後來在一對一的決鬥中被阿基里斯殺死。
(8). 帕利斯(Paris)王子:剛出生時就被姐姐卡珊卓預言他將造成特洛伊王國的重大災難。因此一出生就被拋棄在愛達(Ida)山上。他是由一名山上的牧羊人撫養長大,當然這位有神系血統的英雄自幼就以強壯、善於摶擊而聞名。成年後因參加特洛伊的摶擊比賽時被國王與王后認出而得以回復王子的身份。遀後跟特洛伊的外交團去斯巴達,並在回程時帶走了斯巴達王后海倫而引發了特洛伊與希臘的十年戰爭,也因此導致了特洛伊的亡國。本片中他被描述是死於城破之後,但多數書中的情節則是他在城破之前就已身中毒箭而亡。
(9). 卡珊卓(Cassandra)公主:她是特洛伊國王普利安的女兒,從小就由阿波羅那兒獲得可預言的能力,但因得罪阿波羅而受到詛咒使她的預言雖正確但人們卻不會相信。最著名的兩次:一次是她預言由於帕利斯的錯誤將導致特洛伊城被木馬攻陷,但她父母不信仍接回帕利斯; 另一次是戰後她被阿伽門農帶回邁鍚尼,她預言他將被自已的親人殺死,但阿伽門農因不信而未防範。本片並提及她的角色。
(10). 布莉賽斯(Briseis):特洛伊著名美女赫克特與帕里斯的表妹。本片中將她的角色過度放大,除了一般公認的是她造成阿伽曼農與阿基里斯的衝突外,更將阿基里斯的死亡說成是由於在亂軍中為了找她,且最終是死於她的懷中。
四. 史詩篇:只談伊里亞德(特洛伊戰爭)
1. 金蘋果的故事
話說在佩琉斯國王與女河神泰提絲的婚禮中,諸神皆被邀請參加,唯獨故意遺漏了爭吵女神艾麗絲(Eris)。憤怒的艾麗絲送來一顆金蘋果,並註明了”獻給最美麗的女人”。會場中立即引起一陣騷動,隨即出現愛與美的女神阿芙羅黛蒂,天后希拉與智慧女神雅典娜三人皆認為自已該擁有金蘋果。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她們相偕來找天帝宙斯評理。面對老婆---希拉、女兒---雅典娜、長輩---阿芙羅黛蒂(烏拉諾斯所生,與克羅諾斯應為同輩)三位至親的紛爭宙斯也不願介入。最後宙斯提議她們三人去特洛伊城外愛達(Ida)山上找牧羊人帕利斯做裁決---這是一個西方藝術家非常喜的繪畫題材,不同時期的知名畫家至少曾畫過數十幅不同的「帕利斯的裁決」。
在帕利斯做裁決前,三位女神透過自我介紹時分別以不同的利益賄賂這位王子:希拉許以巨大的財富與亞洲王的地位; 雅典娜許以智慧與往後戰場上的無敵; 阿芙羅黛蒂則許以最美麗的女人海倫。而帕利斯毫不猶豫的就把金蘋果交給了阿芙羅黛蒂。當下希拉與雅典娜立即憤然離開,也此就種下了這兩位女神與特洛伊的仇恨。隨後帕利斯真的帶走了斯巴達王后海倫並引發特洛伊戰爭。當然可預期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她們兩位幫助的是希臘軍,而阿芙羅黛蒂則替特洛伊撐腰。
2. 帕利斯與米勞奈斯的對決
大戰之前帕利斯曾奢望經由他與米勞奈一對一的對決,可爭取海倫的歸屬並化解希臘與特洛伊的衝突。(他沒想到阿伽門農根本不是為海倫而來)憤怒的米勞斯有多年征戰的經驗自然同意。雙方對決後帕利斯戰敗,多數版本的講法是阿芙羅黛蒂在天 上作法使帕利斯狼狽地逃回城內而免於一死。但本片的情節是由赫克特出面殺死了米勞奈斯而救出帕利斯。
3. 阿基里斯與阿伽門農之爭
本片敘述在大戰之初雙方即為了爭奪布莉賽斯而閙翻。但眾多其他版本的說法則是大戰之初希臘軍先攻入城外的阿波羅神殿。阿伽門農藉此搶走了阿波羅神殿祭司的女兒克莉西絲(Chryseis),而阿基里斯搶到的則是布莉賽斯。後來阿波羅的祭司想用金錢贖回他女兒,但阿伽門農不同意。祭司因而求阿波羅降瘟疫於希臘大軍,於是希臘諸將要求阿伽門農必須歸還克莉西絲。在此同時阿伽門農則要求若他歸還克莉西絲,那麼阿基里斯必須把布莉賽斯讓給他。於是布莉賽斯的歸屬正式引爆了他們兩人的衝突,阿基里斯在盛怒之餘決定退出這場戰爭。
4. 阿基里斯與赫克特之戰及兩人之死
在阿基里斯退出戰局後希臘大軍逐漸落入下風,此時奧德賽去勸說阿基里斯歸隊並特別強調希臘人沒有阿基里斯不行。片中阿基里斯回答也頗值得人們深思,他說:「希臘在我出生之前就過得很好,在我死後的幾百年也是一樣。」事實上個人無論如何閃亮,在歷史的長河裡也只是一顆一閃而過的流星。歷史不是因他而存在,當然也不會因他而消失。
接著而來的是阿基里斯的表弟帕卓克拉斯(Patroclus)趁黑夜穿戴著阿基里斯的盔甲隨希臘軍出征。兩軍交鋒時赫克特以為是阿基里斯本人,直到殺死對方後才知道是帕楚克魯斯。赫克特藉此帶走了由赫斐斯特為阿基里斯所打造特製的盔甲。
第二天當阿基里斯得知表弟的死亡後悲痛逾恆,決心為他復仇。泰提絲也連夜託金工之神赫斐斯特再替阿基里斯重新打造了一套盔甲。在隨後的單挑中阿基里斯殺死了赫克特,為了洩恨阿基里斯用戰車拖著對方的屍體不斷地在特洛伊城外繞行。
可憐的普利安國王一心想讓赫克特能夠安葬。極度悲偒的心情感動了天神宙斯,祂派遣了荷米斯去帶領普利安國王來到阿基里斯的營帳中求回了赫克特的屍體 。雙方也同意停戰十二天以完成希臘式的喪禮。
根據一般的說法(已出土西元前500年的希臘陶瓶晝中也有描繪這一故事)此時特洛伊的友邦亞馬遜女王帶領了她的女兵部隊前來參戰,眾多的大將及女王皆被阿基里斯殺死。此時忍無可忍的阿波羅就引導帕利斯用箭射向阿基里斯的腳踝,使他墜下馬車而死亡。伊里亞德的故事到此結束,再下來的是談到一點點另一篇史詩”奧德賽”的故事。
5. 木馬屠城計
由於希臘與特洛伊雙方各有天上不同的神祇支持,因此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快十年了,希臘軍人不斷地開始想回家。不甘心空手而回的奧德賽則提出了用木馬內藏伏兵的詭計來攻城。他建好了木馬,先撤走軍隊並留下一名假裝叛逃的兵來向特洛伊說明此木馬為敬神之用。此時特洛伊的一個祭司勞孔(Laocoon)出來指說木馬只是騙局,不可迎接木馬入城,但海神波賽頓(他在早年特洛伊建城時即與特洛伊有閒隙)立即派出海蛇將勞孔父子捲走(這個故事也是西洋美術史中常被畫家當做繪畫的一個題材)。城破之後奧德賽自認能攻上特洛伊全是他的功勞,忘了海神重要的臨門一腳。憤怒的海神就讓奧德賽在海上漂漂流了十年後才得以回家。
後記:
戰爭結束後大多數的希臘軍在回程的海上遭遇海難; 阿伽門農回到邁鍚尼後被他妻子克萊婷與她的情夫殺死; 海倫被美勞奈斯帶回斯巴達; 特洛伊王室的一支逃到義大利半島而建立了羅馬; 而奧德賽則在十年後才回到伊塔卡---史詩”奧德賽”中有詳細的過程描述。更重要的是天上諸神從此退出人間的恩怨情仇,直到今天都仍保持著”人歸人,神歸神”彼此不再糾葛的情况。
在一神教的上帝(耶和華、耶穌、阿拉)祂是萬能的造物主,無限偉大絕不會犯錯。而希臘神話中的諸神則是由宇宙(混沌)所生,是受造者,當然沒有那麼偉大。祂們有喜怒哀樂,會嫉妒,甚至於會偷情。與人類是如此的接近,這種以”人”為思考中心的想法就是古典希臘人文主義的源頭。中世紀(西羅馬滅亡至文藝復興約一千年)長久對藝術創作題材的箝制使美術史的內容也乏善可陳,及至文藝復興後人們找回了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而希臘神話中的眾多題材也使得藝術家們在繪晝、彫塑、文學各方面大放異彩。迄今這篇篇動人的故事也吸引了眾人(當然包括我在內)一再地去欣賞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