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若非全能、必非全善」---一神教與科學

「若非全能、必非全善」---一神教與科學
作者:楊慕文
一. 一神教:
1. 阿吞神(Aton): 已被確認的一神論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古埃及。它是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埃赫納吞(Akhenaton)所提出。在此之前古埃及是多神論的,原先最重要的是阿蒙神(Amun),到新王國時更進而與太陽神”雷”結合成為阿蒙-雷(Amun-Ra)神。當時阿蒙神殿的大祭師掌握了極大的影響力。
新王國第四位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emhat Ⅳ) 關閉了所有阿蒙神殿,改為崇拜唯一的神---以日輪為代表的阿吞神。他將自已改名為埃赫納吞,並將首都由當時的底比斯(Thebes){亦即今日的路克索(Luxor)}遷往阿瑪納(Amamian)。他與妻子娜芙蒂蒂(Nefertiti)都是狂熱的宗教信徒,他們強迫埃及全國只能拜阿吞神。推崇猶太教和基督教義的學者迄今仍極為讚揚這位堅持一神論的法老。
埃赫納吞死後接位的法老原名叫圖坦哈吞,這位新法老很快的將自已改名為圖坦卡蒙(Toutankhamom)---他就是那位帝王谷中陵寢唯一未被入侵過的法老,以圖坦卡蒙黃金面具聞名於世。他將首都遷回底比斯,並回復阿蒙神的信仰。人類首次的一神教至此告終。由於此一宗教出現時間既短,且傳播範圍僅限於埃及,因此之後的阿吞神只有在博物館中或紙莎草的畫中出現,而崇拜衪的一神教則已經完全走入歷史。
2. 耶和華(Jehovah): 猶太教中唯一的上帝。在舊約的十誡裡有一條是「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為此猶太人嚴格規定絕不可唸出耶和華。因此在進行禮拜時或朗讀聖經時都用”主”(Lord 或the Lord of Hosts)來代替耶和華。基督教也傳承了這種敬神的習慣。在進行聖經翻譯時(原始的舊約聖經是希伯來文,它先轉為希臘文,再轉為拉丁文,最後才是英文與今日世界各國的語言。)也都用主(Lord)代替耶和華。
猶太教指出猶太民族是上帝唯一的選民。聖經學所謂的舊約指的是上帝在西乃山上透過摩西和以色列人所訂的約。上帝授與摩西律法,摩西則獻上公牛的血,彼此立此誓約。在舊約的歷史書中即不斷地描述著,當猶太民族不遵守上帝的律法時,上帝即會降災難在他們身上。當猶太人懺悔著向上帝乞求救贖後,上帝會差遣士師前來拯救猶太人。
由於自古以來猶太人堅持這種一神教的信仰,他們不承認耶穌基督的神格與基督教的價值觀。因此當基督教的信仰橫掃歐洲大陸後,猶太人在歐洲便成了”非我族類”的被排斥對象。猶太人在歐洲各地皆不受歡迎,最極端的例子則是德國的希特勒,二次大戰期間他僅以種族這唯一的理由就屠殺了六百萬的猶太人。
一般而言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至今大都仍不喜歡猶太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對上帝認定的不同。此種認定耶和華的一神論至今仍在全世界大部份的猶太人世界中流傳,當然它也一直是引發種族衝突的一株火苗。
3. 耶穌基督(Jesus Christ): 依舊約聖經記載,預言家耶利米(Jeremiah)曾指出,在猶太人亡國的苦難中神會放棄原來的約,而和以色列人簽新的約。新約聖經則指出耶穌進行最後晚餐時曾提到「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基督教的解釋是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就是以自已的犧牲來與上帝立了新約。
猶太人不承認基督教的事項除了立新約的認定外,另有舊約聖經中對彌賽亞(Messiah)的期待。以色列人認為大衛王的後代將出現救世主。基督教說耶穌基督來自於大衛王的故鄉伯利恆,祂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彌賽亞。透過「三位一體---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的」的觀點,基督教相信耶和華與耶穌是同一人,因此基督教自然也成了不同於猶太教的一神教。
基督教在西元1054年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與東正教。而羅馬天主教又在西元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後分裂出一系列不同的新教。如今在台灣所稱的「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三者皆崇拜唯一的神---三位一體的耶穌基督。
此種崇信耶穌基督的一神教在今日全世界所佔人口比例最高。但他們所分立的不同派系也最多,而彼此間相互攻訐的程度甚至於不下他們於對異教徒的排斥。
4. 真主阿拉(Allah): 回教(伊士蘭教)是穆罕默德在西元620年左右自稱受真主阿拉啟示而創立。回教徒習慣上不稱”神或上帝”,而稱「真主阿拉」。祂是沒有男性與女性的區分,也不能做複數。
回教徒對於摩西,耶穌等皆只視他們為”先知或使徒”的一員。真主阿拉才是唯一的神。回教徒每天要進行五次的”呼、拜”。他們呼的內容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而他們拜的則是朝向麥加的方向向真主阿拉敬拜。
此種一神論的信仰在穆罕默德死後不久就分裂為極端對立的兩派---什葉派與遜尼派。今日西亞的阿拉伯世界、東南亞的印尼、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世界其他地方都擁有眾多的回教信徒。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西班牙的復土運動、多次的以阿戰爭等,皆與基督教與回教的信仰衝突有關。

二. 科學、非科學、反科學:
1. 科學: 數年前我在一本雜誌上看了一篇文章。它報導了中央研究院在一次座談會中曾為「科學」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所謂”科學的敘述或事物”必須符合以下的三個要件:第一是具有「普遍性」。亦就是說一個科學的事件,只要在相同條件下,張三、李四來做應得到相同的結果;第二是「再現性」。亦就是在相同條件下在台北、在紐約、在昨天、在明天會得相同結果,無論何時何地均可重複地做; 第三是「可量化」。亦就是可用具體數據來表達它。
例如現代參加奧運的運動員都接受所謂”科學的訓練法”。也就是說這種訓練的方式對每一位角逐相同項目的運動員都是成立的(普遍性); 在世界各國,或各屆奧運都可用相同方式訓練(再現性); 而其訓練的過程與結果是可用數字來記錄的(可量化)。
又如我們常說”吸煙對人體健康有害是有科學根據的”。那是因為吸煙之害目前已知對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均已呈現同樣的害處(普遍性); 對過去的,現在的以及未來的吸煙者都已確定有害其健康(再現性); 而吸煙者所受之害在世界各地已有斑斑可考的數據記載它(可量化)。
2. 非科學: 許多現象或事物並不符合科學所需的三個要件,但任何人均不會否認它們的存在。例如愛、恨、渴望、傷心等屬於人類心靈或感情的部份。此外宗教信仰與政治理念當然也是典型的非科學事項。當這類事件發生時,它們呈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的反應是不同的(沒有普遍性); 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他不同年齡時對相同事件也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沒有再現性); 當然它們更不可能被量化。
由以上的例子可知,事物的存在與否與它是否科學毫無關係。此外從哲學上的角度來看,「科學」應屬於形而下的範疇,而「非科學」當然是被視為形而上的東西了。二者可以並存不悖,甚至於可以相輔相成的。
3. 反科學: 有些事物是完全與科學理論悖離且無法並存的。當我們看見這些反科學的現象時,一個正直的表演者會告訴你說它是一種”魔術”---雖然是你親眼所看的真實場景,但它卻並不是真實存在的現象。而心存不良的展現者,卻往往聲稱這種反科學景象是他的”特異功能”或是一種”神蹟”。
例如許多人看過大衛魔術的表演,他可在眾人面前讓一架波音747飛機消失。就科學的角度來看,一架飛機的消失是反科學的現象,我們雖不知道大衛先生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但我們確定這種反科學的事物絕非事實。而大衛也告訴我們說它只是一種魔術。反觀類似的場景,多年前一位大陸籍的女士來台灣聲稱她具有特異功能,可替病人”隔空抓藥”治療疾病。但這種反科學的作為很快就被一位魔術師識破,指出它只是一種詐騙的魔術手法而非真的能隔空抓藥。
根據Discovery Channel的報導,絕大部份的魔術(或特異功能),其主要原理都是利用下列三者之一來進行矇混:①是利用物理上的虛像原理(你所看到的東西其實根本就不存在); ②是利用心理學上自然的反射產生誤判(當站在你左邊的人由背後拍你右肩時,你會直覺地認為是站在你右邊的人所拍); ③是利用魔術師的快速手法(東西已被快速掉包,但你卻未發覺)。
歷年來諾貝爾獎已多次頒給發現基本粒子的科學家們。他們共通之處就是嚴格遵行「質能總和不滅」的科學原理去分析研究,這塊基石至今從來不曾出現一次例外。因此我們可確定地說像”隔空抓藥”這種違背質能總和不滅的反科學事物,即便你親眼看到,當場也找不到它的破綻,但一定不是真實存在的。
4. 科學事項是有實驗數據的,是可以理性辯論的,是可以談對錯的,更是能取得眾人一致結論的。例如在古典物理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牛頓,他的理論中有一部份在二十世紀研究基本粒子時經發現與實驗數據不合。再經反復多次實驗後証實牛頓力學的確不適用於微視世界的現象。於是新的量子力學應運而生。在此過程中是大家利用真正的實驗數據來斷是非,不必激情,亦不是訴諸表決,而且是全球科學家一致認定的。其結論的出現也完全無損於牛頓的偉大。科學的研究本來就像在運動會中跑接力賽,榮譽一定是屬於每一個參與的成員,每一棒均有其貢獻。後人能在科學上看得更遠,更有成就,那是肇因於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就是典型的科學現象,因此科學可說是「真理愈辯愈明」的典型。
非科學是感性的內容,它是「盍各言爾志」,而絕不是「真理愈辯愈明」的項目。一個非科學的想法,只要沒有人將他個人理念化為行動去強迫別人必須接受或奉行,基本上它是沒有所謂對錯或好壞的。也就是說在非科學的領域裡只有”行為上的對錯”而無”思想上的對錯”。人類文明進程的指標之一就是這個社會對非科學命題內容的包容度。在一個愈文明的社會裡愈能包容不同的信仰與想法。
面對科學事物我們應該選擇相信。面對非科學事物我們應該選擇包容。而面對反科學的事件就應該將其視為並非真實存在的魔術。別去迷信它。但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最大的因難是在於如何判斷何者是科學?何者是非科學?何者是反科學?多受教育,增廣知識,與個人養成理性分析事物的習慣,當然會有助於分辨三者的不同,但實際上仍不免常對三者的區別作出了誤判,你我皆然。

三. 若非全能,必非全善:
1. 千百年來不斷有人以科學或邏輯的角度來看一神教的上帝。他們認為「若上帝真是全能,祂應有能力阻止因宗教而起的戰爭與無數人類的被迫害及死亡。」但西元後至今的二千年裡,先後有基督教與羅馬皇帝之爭; 西元620年後開始有基督教與回教之爭; 1054年後有東西方教會之爭; 1517年後又出現新舊教之爭(英國都鐸王朝的宗教信仰衝突,歐洲三十年戰爭的出現,都是典型的新舊教之爭。) 乃至於今日的以阿衝突等,在在顯示上帝(無論是耶和華,耶穌基督或是真主阿拉)並無能力一統天下。
2. 舊約聖經裡一再指出,當人類在沒有災難出現時,他們很快地就會將上帝的存在與教誨忘記。反之,當人類落入愈深沉,愈無法掌控的災難裡,就會愈需要,愈服膺於上帝。因此上帝必須讓人們有許多重大的災難存在,如此才能凸顯上帝存在的必要性。這樣看來若是祂能一統天下信仰,消弭人類的衝突,但只為了有災難讓上帝得以存在而不去阻止災難發生,則上帝顯然是並非全善。類似的另一說法指稱:「人間事實上存在許多的惡人、惡事。上帝若非不能阻止,就是不願阻止。」如此也得到「若非全能,必非全善」的結論。
3. 以上討論看似有理,其實根本上是錯的。因為它已將屬於非科學的宗教信仰當做科學的命題來討論---亦即將”信不信”當做”對不對”來討論。例如佛學與佛教的對照:佛學本質上是非科學的理念,根本沒有所謂的好壞與對錯,只有喜歡不喜歡或信與不信的問題。當你討論它的好壞與對錯時就已犯了命題上的謬誤(就如同我們來討論西方藝術史上巴洛克作品與印象派作品何者較美一樣,在命題上就它已經是不成立了,因此它的結論就必然無法取得共識。)。但佛教(亦包括任何宗教)則不同,宗教要想更快更有效的吸引大量信徒,過程中必然包含了部份反科學的說法與做法,以及某些非理性的行為。佛學沒有好壞與對錯,但佛教(亦包括任何宗教)的某些行為就有針砭的空間。
因此任何的一神教在人為的傳播行為上容或有可議之處,但當我們回過頭來談的是上帝的能力與善惡時,根本上此命題就不成立了。簡單來說,面對任何宗教的上帝,我們只有信或不信的問題。這是非科學的項目。也許上帝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大帝一樣,祂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在人間展現全能或全善的問題。換句話說,在整個宇宙近乎無限長的時間與無限大的空間裡,人類存在所佔的時空比例就像海邊沙灘上的一粒沙子一樣。若真有超乎宇宙萬物的上帝,祂如何可能在億萬萬的沙粒中獨鍾於地球上的人類這一粒沙子。當然我們也就不該用人類科學或邏輯的角度來討論這些事項。我想這也正是孔老夫子被稱道的美德之一---「子不語怪、力、亂、神。」

四. 走過歷史的足跡:
1. 任何的宗教均有其非科學的部份與反科學的部份,而一神教的信仰會更加將此種效應放大。其非科學部份對人類精神文明上有著極大的貢獻。例如當一個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信奉同一上帝時,它便會形成一個共同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幾乎都是引導人們在自身的修為上應該趨善避惡,在群體的關係上要相互照顧。相對於原始社會的人們只知生存競爭,彼此掠奪,宗教的出現本質上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具體說來在基督教發展前,羅馬人所涉及的重大戰爭像羅馬與迦太基的布匿戰爭,或羅馬對各地的征服之戰,勝利的一方似乎只知將對方毀滅、奴役、掠奪; 但當基督教興起於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統治下的歐洲教會就開始發揮了它的力量:一方面教會努力保留希臘與羅馬時期的文明; 一方面它全力教化蠻族的領導人使他們皈依耶穌基督。當人們能在相同的教會理念下生活,如此就可大大地降低了勝利者對戰敗者的毀滅與奴役。
此外對於愈偉大的上帝,人們就不禁的會想到如何才能提供更美更好的東西奉獻給祂。因此在中世紀以來如何興建更好的教堂就不斷激發人們的創作力與凝聚力。從初期莊嚴神聖的羅馬式教堂,逐漸演變成能更接近上帝,美麗高聳的哥德式教堂。在新教出現後,羅馬天主教會為了爭取信眾,因而推出了極為華麗,巴洛克風格的聖彼得大教堂廣場以及其他的巴洛克式教堂。這些建築就可吸引信徒們前來教會想像天國之美。隨伴教堂建築而來的也帶動了彫刻與繪畫的飛躍進展。這些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的藝術瑰寶都是拜宗教所賜。(回教文明在科學、醫學與眾多偉大的清真寺建築上也貢獻良多。)
2. 在一神教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執事者為求擴張教會的影響力及個人的私利,常導入了過多反科學的元素。中世紀更藉由當時的宗教法庭限制人們的思想與言論,因而造成與科學界的對立以及理性思考者的反撲。
例如哥白尼與伽俐略皆已從科學角度上確定地球並非宇宙中心,而是繞著太陽在運轉。但哥白尼只敢死後才發表這篇指正教會反科學的文章,以免生前被定罪。而伽俐略因生前就証實此一想法,最後被迫得向教會公開認錯。事實上許多科學家是極為虔誠的教徒,他們只是反對教會中的反科學部份而不是否定上帝。又如當時教會藉著恐嚇人們將會面臨「末日審判」,從而大賣”赦罪券”,最終引起了馬丁路德先生發起了宗教革命。無可否認一神教在人為的錯誤下也曾數度讓人類的精神文明蒙塵。
3. 時至今日文明發展的進程雖然距離理想尚遠,但人類已能逐漸建立起更多的共識。那就是科學界對於一神教非科學部份應予尊重,宗教界也不該再強求各界必須接受相同的一神教理念。二十世紀的60年代起,就連最極端保守的羅馬天主教會,也在開明的教宗若望保祿二十三世支持下公開主張信仰自由。不同的宗教間也產生了愈來愈多的彼此對話而非否定。當一個社會能容納更多不同的信仰與想法時,那將是一個多麼繽紛與和諧的理想國。同時宗教與科學也該是彼此相輔相成的,事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重要是無分軒輊的。我想下次我們向上帝禱告時是否可改為:「請賜我智慧以清楚分辨在生活的周遭裡:何者是科學的---我可以完全相信它; 何者是非科學的---我該充份尊重這些岐異; 何者是反科學的---我只想把它當作是一種魔術的手法。」